
“管理無食譜”這個命題是簡單的,但它背后的含義是深遠的。就像古人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究竟說了什么東西沒有?我認為它是有的。首先,它打破了一個迷信:企業遇上變革時,可以找到定式的解決方案。其次,它挑戰了一個信念:管理可以像流程工藝一樣被教導。
“管理學”比不上“烹飪學”
現代意義下的“企業”起于二戰之后,在那之前,西方的經營團體多半還是政權、皇室、教會、家族的附屬品。中國的經驗就更稀薄了,歷史上只有商號的經驗。企業,對人類還是一種新的物種,企業經營管理的知識及理論還僅處于嬰兒期,各家之言還充滿了矛盾。被譽為現代西方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才于2005年11月去世,而歷史上的“物理學之父”(不論是誰)至少已去世了數百年。希臘時代的煉金術就已啟動了化學研究,而翻遍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的文獻,我相信找不到一篇有關“企業”概念的討論。人類第一本系統探討企業這個社會物種的專論,僅出現于上個世紀的50年代(彼得·杜魯克,《企業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嚴格說起來,“管理學”作為一種知識及經驗,現在還比不上“烹飪學”,更遑論“食譜”了。
組織變革是中國企業家面臨的一件大事。許多領導人都在尋覓解決“方案”,有些人傾向于“以人為本”,從更換干部下手,有些人傾向于工具論,從ERP或BPR(商業流程改造)下手。但是,無論哪條路徑,如果領導人是抱著對待“食譜”的態度進行變革,期望注定要變成失望。
變革是一個過程,它不可能被預設結果。換句話說,變革只能預設方向,而不能預設結果。勉強打個比喻,變革就像烹飪,是一門必須考慮材料好壞、食客口味、預算的學問。某企業的變革成功了,是因為其人、事、地、物因素綜合起到了作用,若化為食譜,那真是應了西洋諺語所說“某人的良藥就是另一人的毒藥”。同樣的,某企業的變革失敗了,也是因為其人、事、地、物的共同所致(某人的毒藥,可能是你的良藥)。
人相信什么,就會向什么方向去引導,或被引導。企業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一次無效的引導或被引導,就會對企業造成傷害,兩次就會形成創傷,三次就是重創了。因此,企業家或領導者一定要時時檢討自己的信念系統,您的信念決定了您的有限資源的布局。今天的企業家都極其重視“理財”,但只有少數企業家能夠進入“理信念”的境界。
企業家們如果感覺自己的經驗不足以帶領眼前的變革需要,可以抱著學習“烹飪學”的精神去讀書求教,千萬不要抱著“花錢買食譜”的“決心”去求方子!
“葉老師,我的企業想要進行組織變革,能否請你提供具體方法?”常常有企業界的朋友在碰到某些企業困境時,就希望有人能提供他們一些具體解決困難的步驟;我通常都告訴他們,管理不是做菜,沒有食譜可循,企業界朋友接著就會說,你們企管教授的責任不正是要提供我們管理食譜嗎?我會接著說,假定真有這些食譜,那表示所有的企業經營者都可以照譜操作地從事管理工作,那企業就不會有經營失敗的問題了;另一方面,我們當教授的可能也就要失業了。因為,既然有具體的步驟軌跡可循,表示這些知識技能可以用書本或程序表達出來,還要教授做啥?
如何學習不可言喻的知識
知識或技能的傳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具體明白以書面形式傳遞的,這一類的知識都可以透過書本、電腦等工具學習到;另一類的知識,則是“不可言喻”的知識(Tacitknow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