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榮森,森泰房地產公司董事長,1994年起在天津開發區創業并發展壯大。
打理一家企業很辛苦,張榮森卻能忙里偷閑跑遍全國收藏奇石,并于2004年在他自己位于天津開發區的森泰家園底商,建成了國內首家由私人興建并免費開放的奇石博物館,在600多平方米的館內收藏了他多年來“淘”得的百余個品種上千件奇石。
在這里,安徽的靈璧石,福建的九龍壁石,內蒙古的風碩石,廣西的紅水河石等眾多奇石相映生輝各現性靈,別有洞天濟濟一堂。每件藏品,無不讓觀者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物主的奇思妙構。但凡所見,絕無人工雕琢,全部渾然天成。有雅韻,有鐘秀,有性靈。似見史前世紀的神秘,如聞天外來客的呼召。人石相對,遐思無限,置身其中,陶然忘機。與張榮森對話,發覺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所幸沒有擦肩而過
“麒麟”重達半噸,是從安徽靈璧縣漁溝搬回來的。當時另外一位石友看上了這塊石頭,張榮森不便爭但心中的興奮卻難以按捺,他想無論花多少錢也要把這塊石頭買下來。幾個月之后傳來消息,上海有人得到了這塊石頭并要轉賣,張榮森立即決定買下來,“一刻不能耽誤”。直到“麒麟”運到家,張榮森才算踏實,“這幾個月過得太提心吊膽了,總怕它一不留神就成了別人的囊中之物”。“麒麟”每個部位的肌肉都相當豐滿漂亮,它的頭稍向左側偏,似乎對人不理不睬,那種龍子龍孫的傲氣和霸氣是無可比擬的。
“擦肩而過”,是收藏界常常聽到的與鐘愛之物失之交臂的一句感嘆。感嘆之因多多,要么資金不足,要么物主不賣,要么物品損壞,要么物品失蹤,不一而論。從1996年張榮森投資八千元收自己的第一批藏品,到目前,他的天津賞石博物館已投資上千萬元用于奇石收藏。這當中,有的當時不足千元,有的當即支付百萬。張榮森堅持一個原則:不奇不收,不精不收。
石頭靜等有緣人
藏石是幸福的,覓石是艱辛的。雖然有錢,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張榮森的奇石館,筆者看到一塊名為“紅運金蟾”的石頭,勢若蟾,體金黃,最珍貴則是頭頂一片雞血紅,爛若晚霞,鮮紅欲滴。此種石頭通稱“三江彩卵”,產地在廣西省桂林地區三江縣境內。為了得此名石,張榮森一行人到桂林三江石的產地去看石頭,當時正值春節前夕,天寒地凍,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他們駕駛的三菱吉普卻打了滑,一頭栽下公路落差達到15米,車子滾了兩個大跟斗,四腳朝天地停住了。讓人驚訝的是車上4個人竟然都只受了點輕傷。這次歷險并不虧本,他們找到了“鴻運金蟾”這塊雞血卵,張榮森如獲至寶,他把這塊奇石稱作自己的幸運石,讓他們有如神助一般躲過了一場災難。
張榮森樂于享受尋找和獲得的過程,平時到外地買石頭張榮森也感覺有特別的意義,也讓他生出許多的感悟,他說,“石頭的都是具有靈性的,與它們相遇,好比一場敘舊的緣分之約,令人激動和難以忘懷。”
喜歡就買,快樂無比
為了得到“穿山甲”的那塊石頭,張榮森更是費盡心機。他們一行到另一奇石產地后,幾經搜尋,在一家餐館看到一塊石頭酷似一只正在酣睡的穿山甲。經認真觀察,張榮森確定不是人工雕琢之物,頓時愛上心頭。物主隨口說低于9000元不賣,張榮森當即點錢付款。因長途旅行不便攜帶,便要求物主包裝一下,自己再去別處看看,一會來取。誰知等他們回來,物主說什么也不賣了,說老婆事先已經許給別人且付了定金。張榮森一下急了,但為了得到名石,又不敢發作。他把物主拉到一邊,苦口婆心百般逶迤,同時一千元一千元地加價,直到加到12000元,物主才同意給他。雖然當時很生氣,但心里的石頭算落了地。等抱著自己喜歡的石頭回到天津,不快早就灰飛煙滅,只剩下快樂,還樂滋滋地說:“人生不過百年,與石頭相比不值一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讓神州境內大量的珍品奇石置于自己的殿堂,這種快樂用什么都不能比。”
收藏讓我享受樂趣
每次逛石頭攤,張榮森的眼睛就像掃描儀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攤位和角落,或許和之前愛好攝影有關,張榮森總能從獨特的角度發現石頭的美。產自福建漳州的九龍壁“小青”就是張榮森搜石過程中撿 的一個“漏”。當時“小青”就灰頭土臉地貓在一堆石頭當中,不起眼也看不出像什么,張榮森卻一眼看出這塊石頭如一只盤在地上的蟒蛇,下巴和肚皮還泛著白,神態相當逼真。不露聲色地問價錢,竟然只要幾千塊,張榮森不愿耽擱立刻交錢,如今“小青”的價值已翻了數十倍。
張榮森說,覓石、藏石、賞石是一種閑情雅趣,乃東方文化一大特色。奇石收藏自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靈璧石、棲霞石、英德石、太湖石這中國四大名石在他的藏館中均有精品典藏,都稱得上是“鎮館之石”。如今,奇石收藏界有個說法叫“北張南趙”,“北張”就是張榮森,可見他在圈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