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就是要堅忍不拔
問:什么是商人的精神?您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李嘉誠:(笑)這個題目太大了。
要想成功,首先是努力工作,堅忍不拔。但只有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還是知識,尤其要掌握自己所要從事領域的知識。當然還有正直和信譽,這是成為一個商人最起碼的精神。
問:一直到今天,您所信奉的生意經是什么?
李嘉誠:“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這是我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經。
直到現在,所有的下屬集團單位都采用的是一種保守的會計方式,非常重視集團總體的現金流向,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幾乎一直在沿用沒有債務的“無債穩健經營”方式,這種方式已達半個世紀之久。
問:最艱難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李嘉誠:(笑)那已經很早了。
大約1950年創業的時候,是最艱難的時候。我總共只有5萬港元,很緊張。憑借“擁有的只是智慧、學習和努力”這一覺悟,趕超新潮流。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訂閱了一份英語雜志《塑料》,讀到了塑料花會在全世界走俏的報道時,才有了成功的預感。
當初為了學習做塑料花的技術,還考察了意大利生產塑料花的先進工廠,然后全身心投入研發。7年時間里將單一生產塑料花的工廠規模就超過了意大利所有工廠產量的總和,也是基于這一種信念,當然還有競爭壓力造成的結果。
問:您認為自己是一個偉大的商人嗎?
李嘉誠:恰恰相反。我不是一個偉大的商人。
首先,我不擅長與人交往;其次是不擅長建立商業關系;最后是容易感情用事。
問:作為商人或者說企業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
李嘉誠:就我本人來說,作為企業家,就算有很多弱點,但我也有一些優點。我喜歡不斷地學習、創新和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我事業持續擴大的秘訣。我一直是一邊緊盯核心事業的重點領域,一邊為了擴展事業而不斷探索其他新領域。
我認為企業家要盡可能少地把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交流上,要用更多的時間來培養自己學習、研究、判斷的能力,這是決定競爭優勢的東西。
問:您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
李嘉誠:能為社會做貢獻,幫助困境中的人們更好地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我將把它當作我一生的事業。
當年(1980年)創建 “李嘉誠基金會”也是出于這個目的,投入到基金會的個人財產超過了10億美元。我每天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6個小時在長江集團,其余4小時全都投入到基金會。
于我如浮云

問:最幸福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李嘉誠:看到好書或是高爾夫打出好球、參加有意義的慈善活動、與好友談笑、與朋友交往的時候……這些都是我在享受令人感激的人生。但最幸福的還是把我的時間和力量奉獻給教育、醫療健康事業的時候。
我不喜歡只在支票上簽字,而喜歡親身融入所有援建項目的整個過程。就像先評定福利活動的效率性,再親自去拜訪等等,其實就是重新發現金錢的真正價值與我的事業的意義所在。這正是我感到最為欣喜的瞬間。
問:您是世界上排在前幾位的富豪,您認為真正的富是什么?
李嘉誠:富的人很多,但貴的人不多。我認為真正的富貴在于,將自己所賺到的錢有回饋于社會的愛心。有再多的財產,如果沒有志氣,那也是窮人。
《論語》中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一句,是一種境界;還有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所表達的又是另外一種境界。商人最后能做到超然物外、于我如浮云的境界,那是很不容易的了。
問:您對年輕一代的忠告是什么?希望他們成為怎樣的商人或專業人才?
李嘉誠:當然希望他們懷有遠大的夢想與志向。
如果要在這遽然變化的世界上成為‘真正的王者’,那就不應該成為被過去思維方式所圍困的奴隸。不能將傳統的教條原封不動地接納或反復下去,而是要有勇氣以進取的態度將它實踐并付諸于行動。困難和挫折是造就強韌人格的良方,千萬不要有所畏懼。
問:您是否覺得年紀太大了?有沒有退休計劃?余生最大的目標是什么?
李嘉誠:我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問題,難道年齡能成問題?……退休,想都沒想過。只不過是想從2008年開始,也就是明年開始要把精力更多放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活動上。打算每月3日全天做基金會的工作,然后每天抽出8個小時左右參加基金會和慈善奉獻活動。
問:長江實業取名“長江”,寓意何在?
李嘉誠: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
問:您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您用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而且您現在企業里還有一批非常有創意、有能力、有頭腦的人才,請問您用人的哲學與標準是什么?
李嘉誠:用人要看他的忠誠度和可靠程度、皈依企業的程度,希望能夠跟企業結合在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這三樣東西都不錯,我們企業會給他非常大的機會去發展。所以現在為什么我們在全世界、在全香港的管理人員幾乎可以說是大企業中流動程度最小的?,F在有很多人,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在我們這個企業工作時間已經超過30年了,他們都是身負重任,90%以上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天還在我的企業里,這對他當然是好事,但是對我們企業來說那是更好的事情。
這個歸向企業的心是最難的。
過猶不及與知止不敗
問:您認為管理是一門藝術,認為真正的管理首先是先管好自己,然后才是管部下,才能讓自己的部下、員工信服。您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員工的?
李嘉誠:其實管理好的員工講起來也可以說非常簡單。如果對方是一個品德好的人,他能力可以做到的事,盡量讓他有一個機會去發揮他的能力。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人善治之”,事實上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來管理企業,不然也難發展到52個國家的規模。但是其中做人的道理,還保留著我們中國的傳統,這種中國的人情味管理永遠都是存在的。
另外,其實我常常講的知識改變命運,這也是從我自己的經驗中得來的。知識不是你從大學里取得的,現在世界每天都在變,而且變得非常快,各位要爭取學到最新的知識,我每天也都在學習新知識。
問:在建北京東方廣場的時候,您甚至對建東方廣場的每一塊大理石都親自過問。對于您管理長江這么大的企業,到今天在全球52個國家里有超過20萬員工在工作,您是如何處理經營中的微觀與宏觀、細節與大局這樣一個關系的?
李嘉誠:(笑)這個問題也不容易答。
在世界各地,單以金錢來計,東方廣場不算最大,還有很多比它更大的地產項目。這些項目從來都是我的同事負責去看地盤,有很多比東方廣場更大地產項目我還從來沒有去看過的都有。甚至有的項目從開始到完工我都沒有去過。但是,我每個禮拜都要跟他們開會。東方廣場為什么值得我留意:第一個原因東方廣場的規模在亞洲來講是最大的,它有70萬個平方米,停車場等等加起來應該是80多萬平方米。這在全世界來講,也算是一個較大的建筑;另外,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也是自己最矚目的建筑,所以我決心和其他的合作伙伴,一定要把東方廣場做到最好。
東方廣場是一件感情多于商業的作品。
至于宏觀和微觀層面,按照我的個人經驗,當你每決定一件大事的時候,你一定要去看看你的業務在今天或者在未來的前景怎么樣,你的競爭對手會怎么樣,這是宏觀層面。然后到了決定實施的時候,每天你要做的事就一定要非常微觀,就是非常仔細地看看你做的事有什么問題、有哪些漏洞、世界又發生了什么新變化。如果競爭對手接近了你一點點,又向前邁進了一點點,那你就要微調一下,這就是微觀層面。“價廉物美、物超所值”,就是說你無論做什么事、出什么樣的產品,你的東西都要做到最好、最超值,同時你的成本也要非常低,這樣的話你才會成功。

問:您所宣傳的商人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什么相通的地方或者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李嘉誠:儒家精神最簡單地來講就是“過猶不及”,這是孔子講的。還有老子講的“知止不敗”,這兩個哲學是非常有用的?!斑^猶不及”,你過度地擴張,容易出毛病;你過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競爭。任何企業,任何一個行業,過度擴張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停止,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擴張,這都是很重要的。怎樣從小型企業到中型企業,怎樣從中型企業到大型企業,步步為營,這是一個學問。
力不到、不為財
問:現在的世界變化非???,如何確定自己的目標呢?
李嘉誠:現在社會變化的確是非常、非常快,但是我相信有些知識是永遠有用的。
宋朝的一個畫家范寬,我沒有機會看到他的真畫,是通過電腦來看的。范寬有一句話“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我知道那里邊有幾個故事。他一個人去深山野林,一兩個月就看看天氣的變化,其中水、樹木的顏色都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變化,這樣一來他看到的東西都已經裝在自己的腦子里。等想畫畫的時候就想起在那個地方看到的景色就可以了。我也是這樣,做生意時一通百通,不是每一樣都要學,有的事一通其他的也通了。最緊要的是要追求最新的知識,最新的商業動態,這些東西每天都在變。
問:當前有一些商人或者企業家,總想方設法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并且把知名度轉化成集團的行銷手段。您是長江集團的主席,在大陸您的名字比這個企業集團更加有名,能不能談談您的看法?
李嘉誠:就好像我今天講的“企業明星”,如果有真才實料當然對企業發展是好事。他有真才實料又有魅力這一點對公司發展最有利。但是,如果過分宣傳包裝個人的話……那就要看你所從事的是什么事業了。假如你今天做可口可樂,你也有團隊,你用特別有名的“明星”來包裝當然可以。但是,如果他是一個沒有真才實料的CEO,整天都在外面跑,自己連自己的Homework都沒有做好的話,這是最危險的事情。
曾經有一個銀行的主席,他老早約好與我見面。但還沒有見面,這家銀行的另外一位副總裁也通過我們公司的CEO要見我,并告訴我說,這位副總裁見識不錯,值得一見。不久,銀行的主席來了,與我見了一面,他走了之后我就跟我的秘書講“以后他再來我不愿見他,他沒有真才實料,我跟他講話他卻在神游太空,他的目的就是說我到香港見到了李嘉誠并與他談過話”。這種結果,他滿懷高興,我就不太高興了。
過了兩個禮拜,那位副總裁來了。我跟他談話,很融洽,因為他有真材實料,講的條理清楚,資料一流。之后我告訴秘書,以后他再來找我,我還會見他的。因為他跟我談話,我們雙方得益,他要了解香港跟國內的經濟,這些我知道;我想了解的世界最新消息與情報,這些他知道,所以這種交談大家都互相得益。
無論一個人做什么事或者做什么行業,你在這個行業內一定要盡量做到最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大家都知道成為領袖必須要有目光、理想、勤勞及奮斗精神,但又怎樣才能做好這些?
李嘉誠:要成為領袖,你提到的基本素質一定要有:企業小時,每樣事情一定要親身去處理,所謂“力不到、不為財”;至于企業做到了中型至大型時,則一定要有jkGMdwOdHr9VHW6Z8lO2hnOqb2nCXmq3+0xyfRVwzCs=組織、有管理。而最難做到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譽、建立主要行政人員對公司的信任,令他們知道在公司會有更好的前途及工資。同時,亦要令同事明白他們工資與分紅越來越多時,亦要清楚知道他們的能力要同時配合,這樣公司才能夠維持一個高速的運轉。
只做一個好好先生是沒有用的,如果只會亂花錢,公司遲早一定會出現問題的。
問:做生意,您認為什么最重要?作為一個生意人,您認為一個人的品德是關鍵嗎?您的經營之道是學老子還是佛家,或者是儒家?
李嘉誠:正規的教育我受得非常少。但是,我小時候就懂得要犧牲。我從不看小說,而看那些對我這一生中有重大關系的書。就我的哲學來講,我既摻入了儒家,也摻入了釋家(即佛教),也摻入了道家。在你不開心的時候,拿出這些書來看一看,你的心可以靜一點。如果說品德跟能力,我們中國好像有這樣一個說法,亂世的時候,你要看重大臣的能力,但如果太平盛世,你要看他的品德。在用人原則上,我可能比較守舊,我把品德看得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有能力,而要你派三個人每天24小時盯著他,那么這個企業是不能做好的。
不敢創新就是商界的懦夫
問:您如何處理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呢?
李嘉誠: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啊,就是要公道。但是公道并不是說讓將你口袋里的錢放到對方口袋里去。
問:李先生的兩個兒子均很成功,您是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李嘉誠: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但今天的教育、組織不同,令事業可以繼續,相信這句話日后將會有所修正。過去中國有些有錢人家寵溺子弟,這是落后的思想。當年,我朋友的兒子去外地讀書,買了RollsRoyce(羅爾斯·羅伊斯)敞篷車代步,我不便批評。但我兩個兒子買的只是兩部單車上學,因為在美國Stanford行走十分方便。可是我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投資則絕對保證一切按需,既不浪費也不短缺,這便是不同父母對后代的看法有所不同,我相信對下一代的影響也會很大。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將來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如果你的知識不高,將來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少。以過去幾十年來的經驗來看,低素質、低知識的人,他們的生活條件、生活收益都很低。相反,知識水平高的人,工資卻一路漲上去,這是很正常的。
問: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您怎樣看待所從事的傳統行業經營?
李嘉誠:傳統行業如果能夠配合新的technology,就能發展得更好,賺更多的錢。我們每一家公司都在這樣做。除了在香港、內地之外,我們還在國外27個國家發展傳統產業。到今天為止,我們在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非常非常好。所以傳統行業配合IT行業,那你就是wonderful!
問:如何面對困難并成功渡過難關?
李嘉誠:艱難的時候就真的很艱難啦。其實我不是做生意的材料。第一,我這個人怕應酬;第二,我不懂得奉承;第三,誠信的事,我答應人家,就一點也不失,我是守信用的,但是人家答應我的,就未必很守信用。我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肯追求行業最新的知識。
生意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因為我愿意學習新的知識,肯創新、肯用功,故事業也能不斷發展。一方面我應付日常的業務,另一方面就是不斷開創新的業務。創新雖然有時也會失敗,但是結果也有成功的時候,而且一旦成功那個就賺大錢了,這是我的經驗。
困難不全是壞事,它有時也是一種鍛煉的形式。
問:創新需要大量的投資,而且失敗的概率比較高。您怎樣看待創新中的失???
李嘉誠:其實很多時候,創新的投資是比較小的。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在設備更新或規模擴張的時候,如果沒有創新,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競爭力,甚至投資回報率很低,直至成為負數,那么這個損失就會遠遠超過創新所需要的投資。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地產銷售模式上做了很多創新,其中只有一部分成功,但成功的那部分就賺了大錢。當時許多沒有創新的地產公司,由于不能掌握先機,很多都被收購或破產了。如果因為怕投資失敗而不敢創新,這個人就是商界的懦夫。
問:人的成功離不開機遇,請問機遇在您的事業發展中是否發揮了作用?人怎樣才能抓住機遇?
李嘉誠:最要緊是充實自己,多知道外面的事。無論是關于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技術方面,最準確的行情你都要知道。因為你充實了自己,機遇來的時候才能有能力去抓住它。我剛開始做塑料花的時候,就花了很多本錢,還親自跑到歐洲的工廠里去學技術。假如我懶,馬馬虎虎地過日子,機遇就是跑到你面前來,也沒有機會。
問:您飲酒嗎?上班后的第一件工作您做什么?
李嘉誠:(笑)滴酒不沾。晚上基本沒有應酬,早早下班。比起肉類,我更喜歡蔬菜和豆腐。所以,體重從1967年至今一起保持在65~68公斤。我每天在家吃早餐,并瀏覽世界各地名報的標題。閱讀幾篇自己關心的全球經濟方面的報道。
上班后的第一件工作是審閱辦公室收到的各種報告,成了我每天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