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運的高球
對處于風云變幻的網絡江湖中的馬云來說,他的高爾夫球具很多時候處于“休假”狀態,但卻并不影響他對高爾夫的喜愛,因為這項運動曾給他帶來過幸運——這也是在商界中至今廣為流傳的馬云“一桿定乾坤”的故事——瘦小的馬云揮了揮桿,10億美元就滾入了阿里巴巴的口袋。
2005年5月的一天,馬云接到了現任UT斯達康(中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鷹打來的一個電話,他約馬云去美國打高爾夫。馬云當時正為“阿里日”以及淘寶成立兩周年的事情忙碌著,想婉言拒絕這一邀請說:我不會打高爾夫,再加上這些天挺忙的。吳鷹說:我也不會打,一起去練練吧。馬云想,吳鷹明明知道自己不會打高爾夫卻這么堅決邀他去美國打球,一定另有深意,于是決定前往。
等到了球場,不出馬云預料,除了吳鷹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硅谷的投資界、互聯網界人物,馬云最熟悉的一位,就是雅虎聯合創始人、雅虎“酋長”楊致遠。寒暄之后,大家亮開架式要打球了,馬云說自己不會打,不必排在里面。這時有人提議,讓不會打球的吳鷹與馬云比賽打定點,看誰打得遠,每人只有一次機會,一桿定勝負。其他的人就在他倆身上賭輸贏。
吳鷹身高接近1米8,身體壯實,一幅修剪良好的大胡子更為他的勝率增加了選票。馬云身高不到1米7,身體瘦弱,沒有人相信他能比吳鷹打得還遠。投票結果,只有楊致遠一個人賭馬云能贏,其他的人都賭吳鷹勝出。
馬云并不介意選中自己的只有楊致遠一個人,他不動聲色地站在球前,按照楊致遠指導的要領:摒住呼吸、轉肩、揮桿,白色的小球高高地飛了出去……輪到吳鷹了,他走到球前,在眾人的加油聲中,揮桿、擊球……球,還在原地,吳鷹居然打空了。輸贏立分。在眾人驚訝、嘆息的要求下,不再作勝負計算的情況下,馬云和吳鷹又比了三桿,都是吳鷹得勝。但是就是比輸贏的那一桿,楊致遠選擇的馬云勝出了。
眾人開始去打球了,馬云與楊致遠散著步向另一個方向走去談心,并不陌生的兩人,更增添了一份親近。打完球,楊致遠笑著與馬云并肩而行說:“我們把交易定了吧。”之后就是:雅虎中國給阿里巴巴注入10億美元,讓對方吞并自己。
這種“球場定乾坤”的案例也著實不少,當大家對高爾夫有共同興趣的時候,它是一個談話、談判、交朋友的催化劑。因為有時候你第一次見這個人,跟這個人從不熟到熟悉再到投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高爾夫球場就像是一個友好開放的平臺,在球場上談生意遠比在辦公室來得輕松,很容易讓人接受,成功率很高,合作伙伴高興,皆大歡喜。
高球的深意
馬云只在練習場練了3次就下了球場。三年前的一天,馬云第一次涉足高爾夫:“也是朋友喊我去打高爾夫,以前沒玩過,就很想嘗試一下。”沒想到在球場上,當馬云拿起球桿做出一個標準的揮桿動作之后,教練走過來問他:“你是不是以前練習過高爾夫?”3次打完之后,馬云就再也不愿意進練習場了。“我感覺高爾夫并不難,老在練習場也很枯燥。我就跟著朋友下場了。剛開始打得不好,我就拿著球跟著他們走。”沒幾個月,馬云就從剛開始150多桿,升到了110多桿。再過了一年光景,基本上就穩定到95桿左右。

在馬云的“高爾夫辭典”里有兩句話:“永不抬頭”和“永不后退”。“永不抬頭”是要控制自己,摒除雜念,心中只有目標;“永不后退”是要堅持自己,不到最后,心中就留有希望。
“高爾夫球是永遠不能向后退的運動,是不能后悔的運動。要堅持打完18洞,不管是低于標準桿,還是100多桿,你都不能后悔。就像生命,一旦開啟,不管好與壞、順與逆、痛苦與悲哀,都只能向前。”馬云像哲學家般深刻地說道。
一次,馬云跟一幫朋友去泰國打球,連續打了三天,每天都要打上完整的兩場。這樣的體力和毅力讓同行的人佩服不已。“打球實際上就是跟自己挑戰。要會吃苦、早起,能夠忍受暴曬、雨淋,還有長時間行走,更加重要的是要能不斷調整自己,否則前面打壞了幾個球,后面可能就沒信心打了。”
“高爾夫是一項不斷追求進取的運動,可以持續終生。如果高爾夫在你的概念里只是一種單純的運動,那么你還沒有真正認識高爾夫;當有一天你發現,高爾夫使你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有所收獲和享受,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因為有了高爾夫而比過去更加純凈和高貴!”馬云說。
對像馬云這樣的商界精英來說,高爾夫球場更像是一個好磨礪自己的練習場,因為商界精英們通常要具備一些最基本的素質,包括學識、膽識、遠見卓識,更應該有一種競爭精神。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往往具備這種競爭精神,他們的心態比較好,自尊心和求勝心也比較強。馬云就屬于這類人。
目前,馬云的高球成績雖說不上非常出眾,但他有個樂觀的心態,“高球的樂趣一定要與朋友分享,獨自一個人在人生地不熟的球場孤獨揮桿是可悲的。打球時可以邊玩邊聊,成績如何我不太介意,重在‘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