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未畢業侯海榮就輟學在家種地放羊,然后結婚生子,這樣的人生在農村與其他婦女相比沒有什么兩樣。然而,33歲離婚后,侯海榮竟然考上了大學。2007年1月,36歲的侯海榮又以筆試414分的成績成為國家一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
牧羊女一鳴驚人考上大學
侯海榮生于1971年,父母都是吉林農安縣巴吉壘鎮元寶村的農民。家里5個孩子中,她是最小的。
這樣的家境使侯海榮對未來沒有任何憧憬。高中畢業后,侯海榮就當起了羊倌,每天趕著六七十只羊放牧。侯海榮說:“我就喜歡看書,放羊時也看書。”回家還寫點兒隨筆。后來家里又養豬,喂豬、放羊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內容。
1991年,侯海榮結婚了,不久生了女兒。丈夫開了家個體診所。那時,鄰居們有空就打麻將、串門,可侯海榮就愛看書,不愿意和這些人在一起,覺得沒有共同語言,很多村鄰也不理解她。
在農村,對于大多數女人來說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什么想法。但侯海榮一直想走出去。結婚五六年后,她就想過去考學,并借來了別人的高中課本,但沒有人支持她。
丈夫不僅不支持她,有時還打擊她說:“不知道你看書能出息到哪兒去,如果看書能掙來錢也行。”每次聽到這樣的話,侯海榮都很傷心,時間久了,兩人越來越覺得不合適。
2004年兩個人無奈離了婚,女兒歸了丈夫。
走出婚姻的圍城后,侯海榮只有一個想法,考學!
2004年初,侯海榮來到長春,到一家雪糕廠工作,每天穿著靴子一干就是12個小時。每月900元的工資足夠維持生活。當時已是33歲的侯海榮萌生了考大學繼續學習的想法。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辭去了雪糕廠的工作。
2004年,由于成人高考沒有年齡限制,侯海榮決定試一試。沒想到只復習了半個月,她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藝術設計專業。
艱難地走在追夢的路上
雖然重新走進了校園,但侯海榮在追夢之路上走得非常艱難。大學幾年的寒暑假,她都在飯店做服務員或給人當保姆,掙錢來供自己上學。侯海榮說,那時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大學生活也帶來了尷尬,由于年齡大,很多同學把她看成“老師”,在寢室里她也是老大姐。侯海榮總感到不好意思,便總是躲在寢室看書學習。
侯海榮的女兒如今已經上初三了,跟著侯海榮的前夫生活。前夫再婚后,女兒一直住在老師家。說起女兒,侯海榮哽咽了。她說,自己上學都自身難保,幫不上女兒,覺得對不起女兒。
那侯海榮為什么非得離婚棄女,拼命要追夢呢?對此,侯海榮說:“我不是為了考學離婚,而是因為離婚后可以讓我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前夫是一個好人,但他傳統、守舊、迂腐。結婚后,我不愿像其他農村婦女那樣整天東家長西家短,婆婆媽媽地生活。他一直覺得我與其他農村婦女格格不入。我與同村的婦女說不到一塊兒去,就喜歡自己待在家里看書。村里的婦女都覺得我怪怪的,說我清高,沒有人理解我。在村子里我感覺一切都離我越來越遠,我一度很茫然,有點兒活不下去的感覺。在這種壓抑之中,我與丈夫離了婚。我想換一種活法。我知道離婚后獨自去追夢不一定成功,甚至成功幾率很小,但我就是想去試一試。”
走出婚姻的圍城,離開了農村,侯海榮感覺自己終于可以重新起步了。她說:“當我走出來后,我感覺這個世界都變了。在農村待了十多年,我已經被封閉了,我感覺自己好像被落下了一個世紀。上自考之前,我沒見過電腦,不會用手機。考自考時,我報的是電腦藝術設計,我感覺在信息時代不懂電腦就是文盲。上學后,周圍的同學年紀小,家庭條件好。跟他們在一起,我這個農村女人不是鶴立雞群,而是‘雞立鶴群’!穿戴很土,年齡又大,起初,同學看我的目光中充滿了瞧不起,似乎在說:這么大年紀的村姑學習有什么用!后來,我刻苦學習的精神和優異的成績打動了他們。”
“今天,雖然很多人理解我的追求,但也有一些人對我說三道四,一些朋友也對我說,你年紀這么大了,找個年紀比你大的,再成個家多好,瞎撲騰啥呀!說實話,我要想找一個合適的男人,也能!但我不想這樣做。雖然現在我還孑然一身,但我對未來的婚姻和事業充滿信心。我最想做教師,這是我最大的夢想。”侯海榮說。
其實在大學里,侯海榮過得并不開心,因為她學的是藝術設計,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文學,這讓她感到很失落。怎樣圓自己的文學夢呢?去年年初,侯海榮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考研。目標確立了就開始行動,侯海榮用攢下來的錢,買了考研的書和資料,開始了艱苦的備戰。
考試成績下來,外語92分,而她認為考得最不好的政治也考了72分,總分500分,她居然考了414分,在考入吉林大學文學院的考生中名列第一。
很多人覺得全國考研政治試題很難。那她是如何取得這樣的高分呢?對此,侯海榮說:“政治本身就不是死記硬背的東西,重在理解。考研前,我沒聽過政治輔導課,只是自己看書。我覺得學習是悟的過程,不是記憶的過程。當然,記憶是學習的一個底線,任何學科都要有一定的存儲量。但在記憶的基礎上必須升發,得悟,才能把一些理論性的東西用活。因此,在答題時,我不會稀里糊涂地寫很多沒用的東西。看到一道題,我一定要先想明白,出題者出這道題的目的,明白他的考核方向。然后,我就能在記憶中找到合適的理論點,來完成這樣的考核。這其實就是悟的結果。”
只要肯努力,夢想總會實現
那么,外語是怎么學的呢?侯海榮說:“學外語,我從字母學起。應該說,我的基礎是非常差的。我每天早晨6點起床,用一個半小時學外語。我就用早晨的時間專心學外語,給自己營造一個單純的外語學習的心境。我堅持每天背誦100個單詞,這成了我的一種習慣。我讓自己一到早晨就有學外語的沖動。我認為,學習語言,一定要養成一種習慣。我學的是俄語,考研要求的俄語詞匯量是5000多個,而我的詞匯量達到2萬多。達到這一點,我只用了一年多時間。事實證明,學習語言最快捷的方式,也許首先要盡可能多地掌握詞匯。雖然我的學習方式是只靠聽磁帶的啞巴外語,但是因為有強大的詞匯量作保證,在做閱讀理解等題時,我就像看中文一樣,沒有任何困難。因此,我不會被問題設置的陷阱套住。另外,自己要結合生活,盡可能多地應用自己掌握的詞匯。上自考這幾年,我一直堅持用俄語寫日記,雖然會有很多語法錯誤,但這種聯系實際的方式把外語變活了,把單詞串成串了。我沒有去過俄羅斯,也沒有與外教交流過,但卻把語言學活了。”
如今,農婦侯海榮已經成為當地的名人。作為家中五兄妹中最小的一位,她成了父母的驕傲。經過幾年的拼搏,侯海榮在36歲時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蛻變。在這個過程中,她歷經千辛萬苦。她的求學經歷,曾經感動過很多人。
在巴吉壘鎮元寶村,聽到女兒考上研究生的消息,父親侯桂和眼含熱淚,他說覺得對不起女兒,如果當時家里條件好,供女兒讀書,何必都36歲了才考學。當鄉親們得知侯海榮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后,在震驚之余也改變了過去對她的看法。而指責她“看書沒什么用”的前夫,也不會想到,曾經在家種地、帶孩子的老婆,真的會“飛上枝頭變鳳凰”。
對侯海榮考上研究生感到最得意的就數她的女兒孫丘月了,她說:“我的媽媽就是我的偶像。”對于女兒,侯海榮說:“我沒給女兒別的,我希望用我的經歷告訴她:人生不能沒有夢想。”
與普通農村婦女相比,侯海榮多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尋求知識改變命運的勇氣和毅力。她沒有高人指點,也沒有聰明絕頂的頭腦,但卻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靠著不服輸的韌勁兒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用侯海榮的話說:“只要肯努力,夢想總會實現。”
責編/紫君
E-mail:zijun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