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價值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現時人們常常談論這個觀那個觀,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權力觀、政績觀等等。“觀”就是對某一問題總的根本的看法。我們黨反復強調,最重要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為這“三觀”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方向。所謂世界觀,即宇宙觀,就是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毛澤東特別重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為“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他要求知識分子和各級干部“逐步地拋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而樹立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世界觀”。毛澤東所講的世界觀,不只是從自然觀中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系角度講的小世界觀,而是包括歷史觀在內的,“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造歷史”的大世界觀。所謂人生觀,是關于對人生總的看法,人活著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還是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所謂價值觀,是指對一定信念、傾向、主張的態度和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化,不同階層、群體因利益矛盾引起價值尺度、目標的碰撞,以及人的個性的充分釋放,價值觀的作用越來越大。
從價值觀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飛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價值觀相比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特點,一是就性質來說,它是社會主義的;二是就構成來說,只是核心部分;三是就內容來說,它已不限于總的根本的認識,而是形成了一個基本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科學體系。《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理論層面為主導,統領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面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從理論層面說的。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和靈魂。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體系,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科學世界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具有指導地位和作用的一部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就實質來說就是堅持以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作為我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包括如下三個不同層次的內容,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廣大干部和群眾。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角度,更重要的是第三個層次的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不是把它作為知識來學,而是作為真理來學,要真學真信,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信仰。毛澤東在1936年曾對斯諾說:“我第二次(1920年)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特別銘刻在我心中,建立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毛主席當時讀的三本書中,第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鄧小平經歷了和毛澤東同樣的過程。他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在社會主義低潮和蘇東劇變以后,我國也出現了信仰危機,馬克思主義在淡化和邊緣化,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崇尚西方的洋教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他們的頭腦。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從理想層面說的。理想是人們的社會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表現,它表示著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列寧說:對于覺悟的工人來說,社會主義是一個莊嚴的信念。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需要有一個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這本名著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深刻分析,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論斷,用“兩個必然”和“兩個決裂”的思想武裝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革命者。鄧小平指出:“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理想層次化了。對于共產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現階段,全社會的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昭示了我們在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當前,在資本主義“西潮”、市場經濟“高潮”和社會主義“低潮”的沖擊下,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在淡化和動搖,講“實惠”的人多起來,“中立主義”的價值觀在泛濫。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強化對干部和群眾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把它擺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
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從精神層面說的。毛澤東說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在俄國革命中,列寧、斯大林特別強調要把俄國人的革命膽略和美國人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洗禮中,涌現了一批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哺育了足以使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思想家、文學家,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明顯加快。我們黨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繼承和發揚革命和建設年代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又引領全社會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兩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不斷創造嶄新業績和世界奇跡的力量源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從道德層面說的。道德觀念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它是調整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任何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都需要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來維系。蘇聯學者費迪說:“道德規范之于人,猶如遠行者的面包、沙漠上的水,沒有它們便沒有生命。倘若失去良好的道德氣氛,人類社會就可能變成一群野獸。”日本人西田幾多郎說:“我們經常懷著無限的贊美和敬畏心來看待的東西有二:一個是高懸在上的星斗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內心里的道德規范。”目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型時期,舊的道德規范已被破壞,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一些人道德缺失和淪喪。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道德建設的核心是榮辱觀。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涵蓋了社會風尚、人生態度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黨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完美結合。它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總起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理論層面為主導,統領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面,四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全黨和全國人民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這項建設,對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提高全社會在思想道德上的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導,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
■ 在社會主義低潮和蘇東劇變以后,我國也出現了信仰危機,馬克思主義在淡化和邊緣化,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崇尚西方的洋教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 在資本主義“西潮”、市場經濟“高潮”和社會主義“低潮”的沖擊下,講“實惠”的人多起來,“中立主義”的價值觀在泛濫,須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這兩大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目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型時期,舊的道德規范已被破壞,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一些人道德缺失和淪喪。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