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縣委違規操作安排30多位科級干部子女吃財政飯到縣直事業單位上班,公權集體私用;安徽省某副省長把公共權力變成了家族權力,延伸到老婆、小舅子身上。夫人干政,任人唯親唯近,把公共資源當成了唐僧肉,當成了自家的后花園——足以由微見著,窺視行政強權、職位特權所導致的權力泛化對黨的威信、政府威信、社會道德、法律尊嚴、人民良心的傷害。它正在顛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而所謂憲法原則中的“民主管理”,基本處于休眠狀態。
權力發展的“制度邏輯”
穩定與和諧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而要實現穩定與和諧,進而實現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與公共權力泛化所導致的權力腐敗現象做殊死的斗爭。以公共精神主導公共權力的行使,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與監督,防止公共權力泛化是今后很長一個歷史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中國王朝興衰的歷史教訓表明,權力泛化所導致的權力腐敗是王朝覆滅的一個最基本原因,國家權力的家族化、集團化乃至私化,最終將使普通老百姓對國家認同的理念發生顛覆,由不信任、冷漠到水火不相容,任何看似強大的政權就可能在一夜之間垮臺,這就是權力發展的“制度邏輯”。任何在制度安排上沒有嚴格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就必然導致權力的泛化和權力的腐敗,都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
公共權力的使命是維護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而權力的泛化所導致的權力腐敗就是直接與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為敵,是社會不公正和公共不道德的根源。“治大國者先治吏”,是我國先賢圣哲對王朝興衰的經驗總結,吏治好壞是社會穩定和諧的一個基本標桿。
我們黨歷來重視反腐敗斗爭,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中央反腐敗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由權力泛化所導致的公共權力腐敗現象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公共權力泛化和使用的“無序化”,導致我們社會所提倡的基本法律法規、基本理念和價值、基本道德準則被弱化或邊緣化,公民社會的大多數人不知道在“掌權者”的示范作用下,什么是善或惡、對或錯,什么應該遵守或不應該遵守。于是各種“潛規則”流行,維系社會最基本的紐帶“誠信”流失。
最可怕的是權力泛化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利用職務之便安排子女就業,到買官賣官、貪污受賄、大吃大喝、公款出國、公車消費、亂批條子、亂建私房、官倒、利益交換、權黑交易、權色交易、權錢交易、權學交易、遞延權力、壟斷權力等等,以至于一些人對腐敗現象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腐敗失去了免疫力,就預示著這個民族失去了凝聚力和競爭力。
不能讓“制度在一把手面前軟弱無力”
對于公共權力腐敗的根源,從政界、學術界、新聞輿論界到普通老百姓,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基本共識是要從制度反腐敗入手。不能讓“制度在一把手面前軟弱無力”、在行政強權和職位特權面前形同虛設的現象再繼續下去了,應切實通過制度安排讓老百姓對公共權力如何行使有“話語權”,建立有效的制度反腐機制。具體來說,要遏制權力泛化和權力腐敗現象,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按照憲法原則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真正實現“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真正實現“政務公開”,特別是在選人用人和公共財政方面,要實現民主公開和透明。要逐步實現縣級及以下政府和人大代表的直選制和任期制,擴大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努力培育成熟的公民社會和完善民主的公共生活領域。
二是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自身建設,把政府執行力的提高擺在政府改革的首位。好的政策必須通過政府執行力來完成,如果好的政策政府部門帶頭違犯,那么,政策本身就是一句空話。從權力泛化的種種表現來看,政策性腐敗和執行過程腐敗占了很大的比例,影響很壞。
三是要加強監督體制建設,特別是要強化懲處力度,形成對腐敗的“零容忍”機制。我國近幾年每年都查處職務犯罪20多萬人,但真正嚴判和被開除的并不多,文明社會的通則是利用職務之便挪用、侵吞公共資源,不論數額大小一律要開除出公共崗位,因為這樣的人已經在公理上不適宜在公共崗位工作。嚴格監督制度和嚴厲懲處制度,能有效地防止腐敗的大面積發生。
腐敗乃國之痛。要形成在制度上反腐敗的機制,有效遏制權力泛化現象的蔓延,需要做艱苦細致的制度建設工作。只要我們站在公共精神、民族大義和國家大局的立場,發揮制度反腐的“組合效應”,下決心把權力攤在陽光下,權力的泛化和腐敗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才能實現一個人民滿意的政府,也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社會。(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