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絕不遜于經濟、政治、軍事的力量;缺少強勢文化的跟進,耀眼一時的物質文明走不了更遠。在“孔子學院”之外,中國需要更多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符號”走向世界
最近,“孔子學院”走俏海外的消息格外打眼。過去一年,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學院”誕生海外。至今,世界上“孔子學院”已發展到123所,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因此有稱:“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國“軟HUpsBYQk+QCzkQnepOOKwYKvmqxB5I86Md4S66O/yDU=實力”的最亮品牌。
我毫不懷疑,“孔子學院”是中國“軟實力”的一個品牌。這不僅是因為漢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也因為“孔子學院”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包含文化傳播。然而,由之斷言“孔子學院”就代表著中國“軟實力”,是“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我以為言重了。
以我看,“孔子學院”不過是“漢語熱”全球升溫的一個結果;而“漢語熱”的背后,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成功,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最亮的增長點。沒有經濟因素帶動下走熱的商貿漢語交流需求,“漢語熱”不可能出現,“孔子學院”也難立足海外。可見,依附于經濟發展的“漢語熱”及中外合辦的“孔子學院”,與“軟實力”并不太搭界——尤不具有我們期待的中華文化的感召力,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政治價值的吸引力。
不錯,中國的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使用中文的人數也因此是世界第一,然而,中文非信息世界強勢語言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英國文化委員會曾作過一個名為“英語2000”的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和外語并能流利使用的人有4.5億,到2000年全世界英語學習者超過10億,目前全球3/4的郵件使用英語書寫,全球80%的電子信息用英文記錄。有人曾據之發出警告,長此下去,“中文有失去在信息社會的‘話語權’的危險”。聞之,我們還能為全球幾十億人口中只有區區3000萬人學漢語而興高采烈么?
尤其應當看到,今日世界,中華文化稱不上強勢文化。幾年前,《參考消息》就稱,目前美國、日本和歐盟控制了全球90%的媒體。世界上每發布5條消息,就有4條來自美國。世界上80%的視聽節目是美國制作。回望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舉世公認,增強的綜合國力也確實改變了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但這同時,我們卻少有如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連續劇一樣牽動世界的“拳頭”文化產品。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入侵”,西方文化大舉“入侵”——通過各種媒體,向我們大量輸出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藝術品、廣告等,潛移默化地傳播他們的文化觀念、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面對這樣“文化入超”、“軟硬失衡”的嚴重現實,我們焉能為123所“孔子學院”——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平均不到一個的現狀盲目樂觀?
歷史早就證明,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絕不遜于經濟、政治、軍事的力量;缺少強勢文化的跟進,耀眼一時的物質文明走不了更遠。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不該是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附加物”、“搭賣品”。誠如法國總統希拉克說過的那樣,“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單一文化的威脅”。“軟實力”的建設,就是為了抗拒這種威脅,實現自我完善與文明的傳承繁衍。中國政府力挺走向全球的“孔子學院”,不過是抗拒這種“文化威脅”的一種嘗試。但“孔子學院”顯然不足以承受建立國家強勢文化之重。在“孔子學院”之外,中國需要更多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國符號”走向世界。我因此認同一個觀點,只有當中華文化真正由內而外地流溢,成為中華文明魅力的自然表達,成為中國發展到相當階段的自然輻射力之時,中國的“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實力。這或許就是我們從“孔子學院”走俏海外的思考中應當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