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說:“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里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
住在鄉下,擁有自己的一小塊世外桃源,是英國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因為從古到今,英國的貴族們都是鄉下人,他們把鄉村變成了一座座傳奇莊園。
英國的莊園都在偏遠的鄉下。一般是一村一莊園,也有一些大的莊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莊園內的建筑大多沿襲16世紀伊麗莎白時期的文藝復興和哥特風格,采用半木結構,莊園內有庭院、花園、露臺、湖泊和噴泉……還有名人和他們的回憶。
■紐斯臺德莊園
步入紐斯臺德莊園,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翠綠,一座雄偉輝煌的哥特式古老建筑就坐落在這綠野仙境之中。這里就是拜倫的故居。
遠在11世紀,拜倫的遠祖自法國諾曼底來到了英倫三島,繼而在十字軍東征的拼殺中立下汗馬之功,冊封男爵。紐斯臺德莊園就是第一代拜倫男爵用800鎊從國王手中為拜倫家族買下的不動產。這里曾經有過晝夜不息的笙歌宴舞,但當家族的光環照耀過5代拜倫勛爵后,“邪惡勛爵”的惡名已使紐斯臺德莊園聲名狼藉,蕭瑟衰敗。
當“邪惡勛爵”命去西天,10歲的小拜倫充滿憧憬興沖沖地隨著母親走進莊園的時候,他被眼前的破敗景象驚呆了:屋頂破漏,墻壁脫落,蟑螂橫行,污水滿地,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骯臟不堪。對孤苦伶仃的拜倫母子來說,要想修復莊園,接管莊園談何容易!無奈中,小拜倫和母親再次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日思夜盼的紐斯臺德莊園。他們在諾丁漢街一條狹窄陰暗的小巷里,租下了一間破舊的房子,重新過上了昔日郁郁寡歡的貧民生活。
成名后的拜倫再次回到紐斯臺德莊園,這里也成了他的主要寫作地。在莊園內拜倫的書房里,我們仍然能看到他的信件、物品和伏案的那張小圓桌。圖書館非常舒適,在那里,拜倫原先收藏了一個腦殼酒杯,詩人惡作劇地將它鑲上銀邊,并刻上自己的兩段詩。和朋友聚會時,拜倫喜歡用這個腦殼酒杯斟滿葡萄酒,在朋友間傳遞。拜倫去世后,這個酒杯被后人秘密埋掉。
紐斯臺德莊園也是拜倫初戀的傷心地。1803年,拜倫結識了近鄰瑪麗·查沃思,并為她的魅力神魂顛倒。后來瑪麗移情別戀。多年后,他用滴血的心寫下了以此為主題的詩作《夢》。1814年初,他最后一次回到莊園,收到瑪麗的信。瑪麗在信中表示她的生活并不快樂,并希望重續舊緣。可惜這樣的回心轉意已經太晚,拜倫拒絕了她。紐斯臺德莊園東面綠草如茵。草坪上,詩人手植的橡樹如今僅余一個樹墩。湖畔花園環繞,沿著一道矮墻行走,不久即見一個門洞。門內是一片開闊的大花園,中間一方鷹池。鷹池東立有兩尊塑像,它們都來自意大利,那是拜倫叔祖帶回的潘和他的配偶潘德羅莎。潘頭上的角、下身分開的腳和尾巴代表邪惡;潘德羅莎的上身是一個美女,下身卻是一個怪物。塑像的附近原來立著雙莖白樺,在其中的一枝樹莖上,拜倫刻上他自己和畸戀的同父異母姐姐奧古斯塔的名字。幾十年前,那棵刻字的樹莖就已經瀕危,后來字逐漸被樹皮包住。鷹池西畔,詩人在那里埋葬了他的愛犬。祭壇式的大理石墓碑聳立在7層圓形的墓基上,碑上鐫刻著拜倫的挽詞。
■ 丘吉爾莊園
丘吉爾莊園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附近,溫斯頓·丘吉爾于1874年誕生于此,死后葬于附近的布雷頓教堂。
丘吉爾莊園始建于1705年,當時安妮女王將牛津附近數百公頃的皇家獵場賜予了馬爾德羅一世公爵約翰·丘吉爾,以表彰他在1704年擊敗法軍的赫赫戰績。安妮女王當時還表示,英國能在戰場上打敗法國,在建筑方面也應高出法國一籌。后來,丘吉爾莊園果然成為英國最大的私人宅院。但修建初期并非一帆風順,馬爾德羅公爵的政敵想方設法破壞女王對他的厚愛。結果,批準給他建造莊園的資金沒有到位,在1712年,建造莊園的所有工作被迫停止。安妮女王逝世后,馬爾德羅公爵和夫人用自己的錢來完成這個莊園的修建工作,建筑工程非常浩大,總共花了17年才全部竣工,馬爾德羅公爵有生之年未能看到宮殿的全貌。
丘吉爾莊園巨大的拱門之外,是一片開闊的碧綠草坪。草坡起伏著向兩邊延伸,中間一條寬闊的道路通向前面的金色宮殿。丘吉爾莊園的中心建筑是布蘭姆宮(以此紀念布蘭姆戰役),宏偉的大廳內有詹姆斯·桑希爾于1716年繪制的天花板展現了馬爾德羅的戰功。長長的圖書館最初被設計為畫廊,這個55米長的房間放有女王安妮和第一任公爵馬爾德羅的全身雕像。餐廳的大理石門上面,飾有公爵作為羅馬帝國王子時的兩頭鷹勛章。
這座大莊園號稱比英國王宮還美,不少英國人喜歡拿它跟歐洲第一的凡爾賽宮相比。沿著湖岸柔軟起伏的草坡慢慢地踱到另一邊去,怕是一個下午都踱不完呢,所以才會有穿梭兩岸的小火車,載著興奮的游客們軋過草坪。這座莊園目前仍然屬于丘吉爾家族,但并不屬于溫斯頓·丘吉爾。因為丘吉爾的父親只是一個后封的勛爵,作為馬爾德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他根本沒有機會繼承公爵爵位,也就不可能繼承這座莊園。
丘吉爾莊園跟溫斯頓·丘吉爾直接相關的,只有兩處地方。
一處是布蘭姆宮一樓西邊靠近大廳的一個不足20平米的小房間,丘吉爾在這個房間里誕生。1873年8月,倫道夫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美國百萬富翁倫納德·杰羅姆的女兒珍妮。兩人一見鐘情。1874年初冬,他帶著懷孕的妻子來這個莊園小住,妻子突然臨產,人們便把這間小屋匆忙整理一下當作產房。這間小屋原來是存放衣帽的女王更衣室,但自從丘吉爾臨危受命,成了英國首相,人們即把它恢復成了當初臨時產房的樣子。
另一處是丘吉爾展室,占據了宮殿一樓的兩個房間和很長的一段走廊。展室內大量的照片反映了丘吉爾不平凡的一生,其中不少已屬珍品,包括他童年時依偎著母親肩膀的照片,還有他與妻子訂婚時的合影。實物不過是一張大床、幾個櫥柜而已。
依我看來,真正屬于丘吉爾的另一處應該是湖邊植物園里的一座小神廟,傳說丘吉爾就是趁著在這里避雨的時候向年輕美麗的克萊門蒂娜·霍齊爾求婚的。克萊門蒂娜跟溫斯頓并排坐在那條石頭長椅上,克萊門蒂娜看到地上一只小甲蟲在爬,她暗自說:“如果它爬到那條墻縫處,溫斯頓還不求婚,那他肯定永遠不會向我求婚了……”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 奧爾索普莊園
距離倫敦7公里,奧爾索普莊園坐落在英國中部的北安普頓郡。
這個占地1000多英畝的遼闊莊園內有個綠樹掩映的橢圓形小湖,戴安娜就長眠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島上沒有華貴的墓冢,只有草地、湖水和一座潔白的紀念碑,潔白的方柱底座,頂端托起一朵含苞欲放的白玫瑰。最后的一幕極具象征意義,她的靈柩從肯辛頓宮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然后送往最后安息之地奧爾索普莊園,這時覆于她靈柩上的王室家旗被揭下,代之以白、紅、金三色組成的斯潘塞族旗,這一回是真正屬于斯潘塞家族的葬禮了,參加者除了她的家人只有柯林·特伯特,她的司機與管家保羅·伯勒爾。回到自己的家園似乎是她期待已久的,正如同她的母親所說:“戴安娜重新成為了斯潘塞家族的一員,獨立并且真正地成為她自己了。”
戴安娜所屬的斯潘塞家族在奧爾索普莊園住了5個世紀,前后歷經20代。黛安娜13歲之后和父親搬入莊園,雖然不久她便搬進寄宿學校,但一直到去世前,這里都是她的“家”。奧爾索普莊園里設有6個展覽室,通過錄像和實物展現戴安娜短暫而又非凡的一生。莊園開放了王妃及其家人之前居住的16個房間,并規劃成“童年”、“世紀婚禮”、“親善大使”等6個主題館詳細述說王妃的一生。
在這里,能看到戴安娜滿月時接受洗禮、1周歲過生日、4歲跳舞蕩秋千和8歲游泳的情景;能看到她上小學時穿過的校服、成績報告單和用過的打字機;能看到查爾斯王儲1980年寄給她的圣誕卡,查爾斯當時親筆寫道:“來自你舞伴的至愛”;能看到她在那個“世紀婚禮”上穿過的長達7米的婚紗和后來穿過的20多身套裝和晚禮服,其中有她訪問安哥拉戰區時穿過的防彈背心;還能看到埃爾頓·約翰為她不幸去世所作名曲《風中之燭》的手稿,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近萬冊吊唁簿的一小部分。
由于經營狀況欠佳,據說戴安娜博物館恐怕要關門了。據悉,一旦博物館關門,這里保存的大部分物品將會交由威廉和哈里王子保管,而戴安娜的哥哥斯潘塞公爵手上只留有戴安娜王妃兒時的照片以及在她36歲死亡時的吊唁書。
在這座莊園里,一切當年曾經是全球最顯赫的生活,如今都濃縮為一個小小的展臺、一座小小的墳塋和墓碑上的寥寥數行字。一切都濃縮為最低調、最平靜的鄉村格調。戴安娜的歸屬,與其說是一個葬禮,毋寧說是一次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