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爾及利亞工作的時候,有幸參加了阿爾及利亞國防部組織外國駐阿武官到阿南方的旅行,前后共10天。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與我們聯歡的居住塔曼拉塞特地區的圖阿雷格人。
一般說來,在阿拉伯世界,女子必須戴面紗,男子不戴面紗。但是,在燈光明亮的帳蓬里,參加聯歡的圖阿雷格婦女都不戴面紗,而且異常活躍,發表歡迎詞,主動與我們攀談,成了活動的主角,男子們則個個戴著面紗,言語不多,一派母系社會的景象。一位年長的婦女驕傲地對我說:“女人在圖阿雷格部落的地位就像一棵大樹的樹干。一切生活都是由女人來決定和安排的,女人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承認這一點,也不是令男人羞恥的事情。”這就是游牧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圖阿雷格人的一個奇特習俗。
據阿爾及利亞國防部官員介紹,圖阿雷格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地區的阿爾及利亞、尼日爾和馬里三國交界區域,人口約有100萬。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茫茫的大沙漠里迎著風沙,頂著烈日,沿著駱駝踏出的小徑放牧牲畜,以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男子戴面紗,于是人們就把圖阿雷格人稱作“戴面紗的人”,由于面紗是藍色的,故又把他們稱為“藍色人”。據了解,這種面紗當地土語叫做“伊勃恩·巴多特”,又名“達格里”。面紗是一塊寬為23厘米、長為3米、繡有褐色花邊的藍色毛織物。面紗披頭蓋臉,只露眼睛,在脖子上繞一圈后下垂到胸前或背后。男子無論是外出還是在家中都必須戴面紗,甚至睡覺時也不能摘下,只有在吃東西時才將面紗揭開一部分,但還需用手遮住嘴。男子若隨意露出嘴,特別是當著女人的面露嘴,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可原諒的失禮行為。即使陪客人喝茶,也要小心翼翼地把嘴藏在面紗里。
以往,當圖阿雷格男子長到16歲,父親授給他面紗,家庭還要舉行慶祝儀式。在儀式上,少年還會得到一把圖阿雷格人傳統的雙鋒利劍,表示他已經長大成為勇士。不過,正式授面紗還得等到25歲。近些年來,有些地方已將授劍和授面紗分開進行,即小伙子16歲時獲得雙鋒利劍,25歲成婚之年再獲得面紗。
阿爾及利亞國防部官員說,圖阿雷格男子為什么要戴面紗,長期以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保護臉部。圖阿雷格成年男子,不論是放牧還是經商,成天在沙漠荒野中度過,為了臉部不受強烈陽光和沙漠的傷害,面紗成了必不可少的保護用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偽裝自己,不讓對方認出。這是因為一些圖阿雷格人從事商品販運,而另一些人則以攔路搶劫為營生,他們難免遭遇,發生格斗甚至流血死亡,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家族或部族之間的無休止的爭斗。男子戴面紗不讓對方認出,則是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最好辦法。還有一種富有傳奇的說法是,圖阿雷格人英勇善戰,每當出征勝利歸來,鄉親們都要夾道歡迎。有一回,鄉親們按慣例到村口迎接歸來的隊伍,可始終不見蹤影。一個星期后,人們才等到無精打采的殘兵敗將。頓時歡樂的氣氛消失,在場的女子氣得大哭,紛紛摘下面紗扔給打了敗仗的男子們,嘴里還念念有詞地說,“你們還算什么男子漢,光說大話,快用面紗把你們的臉遮起來。”這些打了敗仗的男子羞愧地戴起面紗。為了永遠記住這些敗仗的教訓,后來男子們再也沒有把面紗摘下來。
據阿爾及利亞國防部官員介紹,圖阿雷格人的另一個獨特習俗是尊重婦女。婦女社會地位很高,可以參加公共活動和部族會議,并擁有財產權;她們不從事經濟活動和家務勞動,有充分的時間傾注在文藝創作上;她們學識廣博,精通本民族的傳統。而男子識字的則不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放牧和勞動。圖阿雷格人尊重婦女的習俗集中體現在婚俗上。以求婚為例,其形式是:男子要戴上自己最好的斗蓬,騎上駱駝自遠方而來。當鼓樂奏響后,儀式正式開始。先是朗誦情詩,接著一群騎士圍住一群姑娘,對看中的姑娘,騎士可以拉起姑娘的手,用自己的拇指對著姑娘的拇指,并對她輕聲傾吐愛情。若姑娘沒有看上男方,則用手指按在男方手腕處表示拒絕,此時男方不得再次強求。圖阿雷格人的婚禮很隆重,慶?;顒右恢睆陌滋爝M行到黃昏,結婚儀式則在晚上舉行。年輕夫婦婚后連續7天不能出帳篷。
據有關資料介紹,圖阿雷格人是北非柏柏人的一個分支,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過著游牧生活,住在用羊皮或毛織物做成的紅色帳蓬里,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酷愛音樂和詩歌,習慣用劍、矛和匕首。圖阿雷格人是世界上最會利用沙漠的民族,用細沙筑床,挖沙坑集露,還會在沙河釣魚,堪稱一絕。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受伊斯蘭教影響,阿拉伯文正逐漸取代提芬納格文。圖阿雷格人以游牧業為主,主要飼養駱駝、羊、牛、馬和驢,其中駱駝的數量最多。他們對自己飼養的駱駝有深厚的感情,能夠分辨駱駝之間的每個細微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