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女士原準備晚上在一家中國餐館和一位朋友見面。但現在萊辛女士告訴這位朋友:“很抱歉,我晚上不能去赴約了,因為我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多麗絲·萊辛,一位出生在伊朗,在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農場長大,后來定居倫敦的小說家,在今年10月11日榮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在授獎辭中這樣描述她:“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她用她的懷疑,激情和遠見,清晰地剖析了一種分裂的文明”。
萊辛女士,這位不久將要邁入88歲門檻的老人,沒有完成中學學業,但通過貪婪的閱讀,她完成了自我教育。在出版了大量小說、戲劇、散文和兩卷自傳后,她終于憑借著非凡的文學成就,成為第十一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
早晨,萊辛女士去醫院看望兒子,回到家門口的時候,發現有一群記者正在翹首以盼。 “我有些震驚,因為我確實忘記了這檔子事情”,她說,“很多年前我就出現在候選人的名單上了”。此時,屋內的電話鈴響聲不斷。萊辛女士很快平靜了下來,“因為好像40年前我就被列為獲獎者,我感覺,在我離開人世前,他們當中的某個人隨時準備將這個獎頒給我”。
應付了一陣子記者,這位富態、精明、有些耳背的老人向記者們說了聲抱歉,然后向屋里擠去。“現在我準備去聽電話了”,她說,“我將上樓去思考一些從現在開始要用的話”。
萊辛女士雖然熱衷于社會和政治問題,但是她不希望像此前的兩位獲獎者——土耳其的帕慕克和英國的品特——那樣飽受爭議。他們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看法激進,這使得評論家們懷疑瑞典科學院之所以選擇他們,并非完全出自文學的考慮。
萊辛女士用《金色筆記》激發了一代女權主義者的靈感,這或許是她贈給世人最有說服力的財富。瑞典科學院說:“萌芽階段的女權運動將它視為一部開創性的作品,她成為宣告20世紀男女關系的書籍中的一種”。
萊辛女士真誠地書寫女人內心的生活,抵制那種認為女人應該屬于婚姻和孩子的觀念。《金色筆記》出版于1962年,它的主人公安娜·沃爾夫,一位渴望自由生活的女人,也是萊辛女士自我的寫照。但由于坦率地寫了女性的憤怒和攻擊性,她被指責為“非女權主義者”。作為回應,她寫道:“很多女人所想的、所感覺的和所經歷的常常出人意料”。盡管一直被當作女權主義的女英雄,萊辛女士后來卻否認自己是個女權主義者,為此,她承受了一些英國批評家和學者的忿怒。
萊辛女士出生在1919年,她的父親是一位銀行職員,母親是一位護士。受到種植可能發財的誘惑,他們全家遷往羅得西亞(津巴布韋)農場,在那里,她度過了一個她自認為是痛苦的童年。15歲的時候,她離開父母,獨自謀生。1937年,她搬到津巴布韋首都索爾茲伯里(現在的哈拉雷),在那里,她做過電話接線員和保姆。19歲那年,她成了威爾遜的新娘,還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數年以后,她感到了現實對自己的束縛,便離開了家庭。在加入了左翼讀書俱樂部后,她遇到了后來成為她第二個丈夫的葛特弗萊德,婚后,她生下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萊辛女士在非洲加入了共產黨,在1956年的匈牙利危機中,她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受到一些英國學者的譴責。當和葛特弗萊德離婚后,她帶著年幼的兒子彼得遷居倫敦,在那里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她的處女作《青草在歌唱》于1949年出版,小說用編年體的方式,記錄了一個白人農場主和她的黑人仆人之間的關系。在早期作品中,萊辛女士動用她在殖民地羅得西亞的童年記憶,書寫了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之間的沖突以及種族歧視問題。由于發表了石破天驚的言論,1956年,南羅得西亞和南非政府宣布她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
《金色筆記》在美國初版時,萊辛女士還蒙在鼓中。編輯羅伯特說這部作品只賣出了6000冊,“但是它們賣給了真正懂它的6000位讀者”。羅伯特在紐約的家中給萊辛打來電話:“讀過這部書的讀者受到了電擊,這部作品讓她在美國成為了名作家”。簡·弗里德曼,這位近20年來一直在美國和英國出版萊辛作品的出版商說:“對女人和文學而言,多麗絲女士是我們所有人的母親”。
萊辛女士其他的長篇小說包括《善良的恐怖分子》、《瑪莎·奎斯特》和《暴力的孩子們》等。今年7月份,她的第27部長篇小說《裂縫》由哈玻·考林斯出版公司出版。小說借助一位羅馬帝國時期瀕死的歷史學者之口,講述了男女兩個族群發生的沖突。萊辛女士還涉足科幻小說,她的一些晚期作品烙上了蘇菲神秘主義的印記。她說,這是為了加強個人命運和社會之間的聯系。
這個星期三,當榮譽降臨后,萊辛女士的朋友布萊恩在她的家中小坐了片刻。香檳酒開啟的時候,電話線暫時被掛到了鉤子上。布萊恩女士問萊辛女士:“你認為自己為什么會在今年獲獎?”“我不知道”,萊辛女士回答到:“我確實覺得詫異,這么多年來他們一直拒絕我”。
電話再次響了。布萊恩女士說,這是萊辛的另一個朋友打來的。萊辛女士原準備晚上在一家中國餐館和這位朋友見面。但現在萊辛女士告訴這位朋友:“很抱歉,我晚上不能去赴約了,因為我剛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