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在法國有超過1萬名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之下,選擇在家自行求學,或到世界各國旅游求學。這種“在家上學”的申請方式相當簡單,只要在每年開學前,向市政府提出請示單,即可成為“在家上學族”的一員。法國教育管理部門則每年派專業的督察,到學生家里探視孩子的學習環境以及檢驗學習成果,如果達不到教育部門制訂的標準,家長則必須將孩子送到學校里上學。
法國教育的一種傳統
在法國,家中求學的傳統由來以久。法國民族英雄戴高樂將軍,就是在家求學自行成材的一個典范。二戰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在法國諸如巴黎、里昂、馬賽這樣的大城市里,那些不愿意去學校的孩子,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便進行著這種與眾不同的求學方式。在家里,一般是由媽媽來擔任孩子的老師,很多家長一直要等到子女到了上高中的年齡,才送他們正式上學。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法國家長選擇讓子女在家求學至高中會考階段(也就是說高中畢業)、大學階段才正式上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法國各級中學內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令家長以及學生們感到不安。
這群在家上學的孩子,上午的課程表與其他在學校上學的孩子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他們是在自己家里的“教室”上課,而不是那種“集聚式”的校園學習環境。孩子們到了下午大多在戶外活動,許多家長都將課程表排得相當充實,諸如學習樂器、繪畫、游泳、網球,上戲劇課,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國會等等。
一般來說,那些選擇在家求學的孩子身上,大多有早熟、資賦優異的情形。在法國家長看來,孩子因為成績優異而跳級,會因此產生諸多負面影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負面影響包括:其他同學的嫉妒心態、和年紀大的孩子處不來、外人關注時異樣的眼光等等。而如果不跳級,則會因為學校課程進度太慢、不符合自己的求知欲望等原因損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家長因而選擇讓子女在家里上學。
家中求學的利與弊
在家求學,歸納起來有如下一些積極、正面的效果:
一是孩子可以彈性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加以研讀,不需遵照一般學校硬性規定的課程表。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說,他可能對數學感到沒興趣,但卻對英文相當有好感,選擇有心想學的科目,所達到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二是學生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本身的學習心得,更深刻地探索某些科目的課程內容,而不會停留在教育部門的教學進度上。另外,孩子在家上學的下課休息時間可能是5分鐘,也可能長達半小時,完全視其每天的身體狀況而定,對學子而言,這樣可以集中精神在下一科目的學習上。而且,在家上學孩子的下午課外活動,要比一般學生更扎實,他們的學習視野和范圍,都可超出一般在校生的局限。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沒有同學朋友,孩子如何接觸社會呢?因此對在家求學的孩子本身而言,的確有其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因此這類教育方式仍有以下幾個爭論的焦點:
第一,為人家長者,在扮演老師的角色之際,如何確切盡到職責,的確是相當關鍵性的問題之一。小學程度的課程,家長或許可以應付,但從初中階段開始,家長是否能夠滿足孩子各科的學習進度?換句話說,家長本身的教育程度是否有能力教導好子女?
第二,即使這些孩子在下午時間可能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孩子,但不同的學習氣氛以及環境,導致他們的社會適應力大多不良。舉一個簡單例子:在學校餐廳排隊吃中午飯,對普通中學生來說是一件相當平凡的事情,但對于在家求學的孩子來說,很可能相當反感、排斥或感到不可思議。
第三,孩子的人際關系亟須加強。一般而言,在沒有同年齡朋友的前提之下,導致他們大多有自閉的傾向,如果有朝一日與人發生沖突,極可能造成學子從此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因此,半數以上的孩子都要定期接受心理醫生的輔導。
第四,由于在家求學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里僅接觸同時扮演老師角色的媽媽,相當容易造成他們完全以媽媽的想法為主,日后難以有獨立的個性。
“富人教育方式”受到質疑
選擇讓子女在家求學,最直接的先決條件則是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薪資收入必須在中上的程度,才可毫無后顧之憂地教導子女。法國物價不菲,一旦孩子在家上學,很多課外教材、文具用品等相關物品都需由家長自己掏腰包來購買,而且當父母一方不上班,成為子女的老師之際,家中少了一份收入,家庭的經濟負擔自然加重。此外,家中必須有多余的空間,以作為家庭教室、課外活動場地之用。然而,并不是每個法國家庭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購買或租賃大型的房子,因此有人稱在家求學為“富人的教育方式”。
據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在家求學的1萬名法國孩子中,95%以上的下午時間都有其他的課外學習活動。換句話說,作為家長,必須有能力負擔這筆額外的費用。值得一提的是,48%的家庭聘請傭人幫忙做清掃、炊事等家事。由此不難看出,為什么“在家求學”常常與“有錢人”劃上等號。
在法國國內,有不少社會學家、教育學者以及心理學家開始批評此類求學方式。他們認為,選擇在家求學,會讓富家子女更得嬌寵,因為從基本的教育制度開始,便指引學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就學,導致這群學子日后極可能為所欲為。
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家求學不是真正的彈性求學,反而容易養成子女我行我素的個性,不喜歡的科目今天就不學,很可能一整個星期都不學;如果家長完全讓子女來決定的話,對學子本身的個性發展將有相當不良的影響。
巴黎第十三區的一位小學校長就明確表示:“如果每個人從小都隨自己的喜好行事,那么日后我們的社會將會失去應有的規范!”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是家住里昂的德拉巴克爾一家人的教育方式。德拉巴克爾先生和太太將自家的餐廳承包給別人打理,他們每個月有差不多5000歐元的固定收入。對德拉巴克爾一家人來說,最貴的生活費用是前往世界各國的機票等交通費。他們沒有買房子,沒有固定的住家,所有衣物、書籍等用品都在親友家中暫放,他們選擇一家4口一年四季到處旅游,兩個兒子的教育事宜都是以函授的方式進行。大兒子羅浮今年14歲,小兒子丹尼10歲,兄弟倆從小就接受一種“旅游求學”的方式。
當你看到大兒子羅浮在海灘上看書、寫作業,小兒子丹尼則在一旁認真地作畫,你自然而然會想:何必要帶孩子跑到天涯海角去作功課、寫生呢?不過在一般人認為,德拉巴克爾先生的教育要比傳統意義上的“在家求學”好一些,因為至少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外界接觸機會多,而非局限于家庭教室、家中成員的片面接觸。
德拉巴克爾一家人在每一國家境內,每逢坐船、搭乘公共汽車和火車之際,都不買頭等艙,而是一般的經濟艙位,這樣是為了了解該國的人文風俗,一家4口放開眼界來求學,真正履行所謂的“行萬里路”。在走遍世界的旅途中,地理課不需要特別加強,在羅浮和丹尼兩兄弟的腦海中,世界地圖已經根深蒂固了,他們如同地理專家一般,可以朗朗上口。旅游也使得他們的外語能力頂呱呱,至少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的基本會話能力毫無問題。旅游使孩子的眼界開闊了,心胸自然也變得寬廣了,在兄弟倆人身上,那種對生命的喜悅與熱愛溢于言表。
對羅浮和丹尼來說,在成長中與他們相伴的沒有一般孩子每天都要接觸的電視、互聯網、玩具和游戲機,這一“缺欠”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德拉巴克爾夫婦完全以活生生的人文環境以及書本來填充。德拉巴克爾太太明確規定兩個兒子:“在每次外出時,旅行袋中你們每人至少攜帶10本書!”因此時至今日,兩兄弟健康茁壯地成長。大兒子羅浮表示,自己日后想讀飛行學院,好領略一下遨游藍天的感覺。
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教育方式
法國人一向給人浪漫、獨立意識強的印象。在法國一首相當受歡迎的流行歌曲中,有這樣一句歌詞:“與其讓我的小孩上一般學校,不如讓小孩上自立的學校”。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法國年輕一代家長的心態。是否有更多的家長也想讓子女在家求學,還是礙于現實的經濟因素,無法順利實現愿望?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據法國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學習成果都達中等以上,本人也都相當滿意目前在家或旅游求學的方式。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更進一步的成果或數據顯示,這群孩子在步入社會之際,出現心理問題,或對現實社會適應不良。盡管質疑的聲音不斷,但家中求學這一教育形式卻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這的確值得相關學者加以關注。
從另一方面來探討,值得肯定的是:法國的家長在選擇此類特殊教育方式的同時,大多能夠盡到基本的職責,對子女的學習成果、心理發展加以特別注意,或許這也正是并未聽說這類學生有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傳統的上學方式還是獨特在家求學方式,如果身為家長能夠更加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關注他們的成長,假以時日,孩子都不會往不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