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出任國防武官幾年間,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國內來訪的軍事代表團。無論專訪團組,還是經停轉機的團組,在倫敦期間,我們都盡可能安排一些參觀活動。聞名世界的大英博物館往往是必去之處。
大英博物館規模宏大,據稱,其全部藏品達1000萬件,公開展出的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為藏品多,經常輪換著展出。我由于經常陪團,去那里究竟多少次,已經難以說得準確。為了看仔細點,熟悉情況,給代表團作些必要的解說,我自己也曾幾次花較多時間,專門去參觀。但是,地方太大,總是不能把所有展廳看完,這也成為我的一大憾事。至于陪同代表團,因為他們在倫敦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且要參觀的地方很多,大英博物館畢竟是其中一處,不可能用較多時間,一般最多安排參觀兩個小時左右,那真確確實實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在這短暫的寶貴時間里,我們當然要認真篩選,要讓代表團一睹精華中的精華,使他們感到不虛此行。
按照我們的經驗,最值得我們中國人參觀的主要有四處:一是圓穹形大英圖書閱覽廳;二是古希臘、古羅馬廳;三是古埃及廳;四是中國廳。實際上,即使在這精選的有限的幾個展廳中,每個廳也有數量不等的展室,每個展室都有大量展品,所以,我們必須抓住主要的,在精選中還要精選。大英博物館里地形復雜,容易走失,負責陪同,必須瞻前顧后,眼睛睜得大大的。我們需要非常熟悉參觀路線,要去某個展廳,必須直奔某個展廳,抄最近的路走,以節省時間。不僅如此,還要能講解,能回答人家提出的問題。有的展品很直觀,一看就明白,有的就需要說明來龍去脈,講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幾年下來,我就差不多成為一個導游了。
先說圓穹形大英圖書閱覽廳。一進大英博物館正門即南大門,穿過大堂,即可見到這宏大的近似天文館模樣的閱覽廳。早先這閱覽廳只是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1998年,由于館舍擁擠,圖書館搬到新址,只剩下這閱覽廳。這閱覽廳可不簡單:其直徑42米,高達32米,書架綿延40公里,藏書130萬冊。中國人十分關心這閱覽廳,為什么?因為當年馬克思多年如一日地在這里讀書。馬克思是31歲那年來倫敦的,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已經較為發達,馬克思專門來此作實地考察研究,他這一來,就住了34年,直到65歲那年逝世。馬克思遺體就葬在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這也是我們多次陪同國內代表團要去瞻仰之處,在偉大的革命導師墓前獻上一束花,以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情。
國人往往想知道馬克思當年在閱覽廳的哪個位置看書?過去我們有人說,馬克思長期在同一座位看書,雙腳不時蹭地,以至于水泥地都磨出明顯的痕跡。按大英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有兩種說法,一是馬克思在G7行的位子,一是馬克思并無固定的座位。至于地上有磨出的腳印,其實是一種夸張罷了。盡管如此,我們的代表團仍然興致盎然,在G7行附近的標示馬克思當年在這閱覽廳里讀書的牌子前不斷拍照。
其次,是古希臘、古羅馬廳。這兩個廳規模最大。我認為最值得參觀的有兩處。一處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的山墻浮雕群。19世紀初,當時的英國埃爾金大使從雅典掠奪運回英國。其宏大,其壯美,其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博物館專門為它修建了最為寬敞、最為雅致的展館。《命運三女神》是浮雕群的內容之一,它是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刻家菲狄亞斯的唯一傳世杰作。希臘一直要求英國政府歸還,但遭到拒絕。
第二處是公元前4世紀涅瑞伊德紀念殿,這也是希臘的杰出建筑。如果說帕特農神廟浮雕數量極其龐大,卻有些殘破之憾,而涅瑞伊德紀念殿,也是神殿,則是極其完整地復原陳列,它高達8.3米,獨立占去一個大展廳!在博物館的展廳里能見到2400年前的一座如此美輪美奐、完好如初的神殿,真讓人感慨萬千、難以置信!如果有點時間,你還可以匆匆欣賞一下古羅馬古希臘那些儀態妙麗的人體雕塑,無論經過多少歲月的淘洗,這些藝術精典依然是那么令人迷醉,它們是永恒的!可與日月同輝!
再次,是古埃及廳。也是極為龐大,竟有7萬多件陳列品!其中必看的也有兩處。一是公元前2世紀的羅塞塔石碑。此碑是1799年在距亞歷山大城48公里的羅塞塔被一個法國士兵發現的。這塊外形不規則的黑色玄武石碑上,刻有三段文字,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草寫體(日常口語)、希臘文字。其內容是歌頌托勒密五世登基,為當時的慶典而作。通過專家對相同內容而不同的文字相互對照,終于破譯古埃及文字,使湮沒已久的古埃及文明重見天日,這是何等了不起!此石是英軍于1801年在埃及繳獲的,次年運進大英博物館的。每次代表團參觀到此,經我們解說,大家無不嘖嘖稱奇。二是木乃伊,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即使在埃及開羅博物館也不能相比!
最后,也是我們最最感興趣的,那就是中國館。大英博物館里究竟有多少件中國文物呢?這也是我們代表團很關心的。據了解,總共約有2.3萬件。其中有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期玉刀、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銅鏡、漆器、兵器,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六朝的金銅佛,隋代的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三彩、瓷器,元代的青花及釉里紅,明清的金玉制品,各朝代字畫、銅幣、銀器、絲綢,還有敦煌經卷,甚至從寺廟里剝下的大型壁畫……真是無所不有,令人眼花繚亂。大英博物館有時還舉辦專題展覽,前幾年就辦了《中國玉器5000年》當我陪同中國代表團參觀中國館時,我的同胞總是心潮澎湃,唏噓不已。
我陪團一般都是從南大門即正門進來,最后從北大門出,此乃我有意安排的。這是為什么?因為出北門必經北大廳,而北大廳左右兩側擺放的竟是中國兩件巨型青銅文物,大約都是清代的:一是大銅鐘,上面刻著“風調雨順”字樣;另一是三足銅鼎,上面刻著“圣壽無疆”四字。不僅如此,走出北大門,你馬上就發現,門兩邊竟是兩座中國大石獅!如果說,大英博物館是一篇精典妙文,那么,最后是由我們中國人收尾的,并且劃上句號。
大英博物館我去的次數夠多了。但是每次陪同中國代表團到那里去,心靈仍然再一次受到觸動,甚至是震憾。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數量龐大無比、價值連城的珍寶,當年是如何流落到大英帝國之手的?我想,幾乎每一件珍寶后面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吧,那是血與淚的故事,刀與劍的故事,讓世人永遠思索的故事,我們的子子孫孫不允許再次重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