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你們學校的畢業班有兩個人進哈佛。
一位是大家早猜到的,平均分98分的全校第一名,另一個人則來自學校的游泳隊。
前天,你從學校拿來“畢業班成績和入學報告”,赫然發現那游泳隊的同學學業平均分才90分。好多同學都憤憤不平,說平均95分且名列前茅的都被哈佛打回票,怎么90分的卻進了?
“雖然早知道美國的大學因需要培植校隊,會‘特別’招收運動員,但沒想到分數差那么多的也收。怪不得好多人跑去體育社團,為進名校鋪路。”你回來這么抱怨,我聽了也有同感。
但是今天早上,你媽媽和王媽媽通電話,聊到去年進哈佛的那位游泳選手。王媽媽說他真的棒極了!不但每天要練習,還常常要代表學校出去比賽,回家又得趕功課趕到一兩點鐘。
“游泳是很累的。”王媽媽說。因為她女兒也在游泳隊,所以她很清楚那里的辛苦。好多隊員下午三點放學之后,直得練到七八點,回家又累又餓,常躺上床就睡著了。睡到半夜醒來,還得拖著疲憊的身子把學校的功課做完。
高中部是選修課,學生來來去去,老師們不清楚學生的背景,很少會對比賽的選手網開面。有時,選手們代表學校出去比賽,雖然是請公假,但是照樣得補考,一分也不被放水。
所以那位進入哈佛的同學,學業成績能夠平均90分,已經很不簡單了。美國大學顯然也清楚這點,所以為運動員加分。因為運動同樣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甚至需要更多的犧牲和堅持。
換個角度想,既然那位游泳選手能在辛苦的運動之后,還拿到90分,如果他早放棄運動,全力拼學習成績,也一定能沖到95分以上。
因此,那位同學不但被哈佛錄取,而且還受到許多常春藤名校的青睞,那些學校甚至主動與他聯絡,給他獎學金,招他入學。
王媽媽還說了令我們吃驚的事游泳隊員在進哈佛之后,必須承諾每星期花35小時在練習游泳上。
35小時,平均每天都得有5個小時!哈佛的課業負擔那么重,競爭那么激烈,他們每天要從哪里擠出這5小時啊?
這使我想起你小時候曾以關穎珊為偶像,一個星期有三天要去練溜冰。每次到了冰場,換衣服、穿冰刀鞋,就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兩個小時溜下來,身上還在冒汗,冰場卻冷得要死,稍稍不小心就會著涼。
那樣你都已經叫苦了。可是后來才知道,好多跟你同場溜冰的小朋友,每天清晨就趕到冰場,因為那時候人最少,他們才能放開來練習。當練到一定程度時,除了四處去比賽,他們還得追著老師跑,每周坐幾個小時的車,去找名教練。
如果沒有熱情、沒有野心、沒有抱負、沒有堅毅,哪個孩子受得了?
正因此,一個個原先有夢想的孩子,包括你,都放棄了!只有兩三位,包括2002年得到奧運金牌的莎拉·休絲(Sarah Hughes)和她的妹妹,還在繼續。
莎拉被哈佛錄取了。改天如果她妹妹因為表現杰出,也能進入哈佛,就算她成績只有90分,甚至80分,你又能驚訝、不服氣嗎?
記得多年前,你媽媽還在當大學入學部主任的時候,有一天回來感慨地說,她以前碰到體育系的人來向她說情,希望特別批準運動員入學,她很不以為然,認為讀書就是讀書,學習成績不好就不能進來。可是十年下來,她的觀念變了。她發現美國社會對運動員特別尊重,連美國公司都喜歡用退休的運動員。因為好的運動員常比一般人更樂觀、更積校、更勇于接受挑戰,他們在工作時總有不錯的表現。
爸爸和媽媽過去受舊觀念的影響,認為運動員多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顯然我們錯了!
孩子,你們對那位游泳隊員不服,會不會也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