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現年62歲的潘基文被正式任命為聯合國第8任秘書長。這一消息讓整個亞洲為之歡欣鼓舞,這是亞洲人在時隔35年后再次出任該職。面對世界各地記者的鎂光燈頻繁閃耀,在答謝詞的最后,潘基文再次向臺下深鞠一躬,這時一位穿著韓國傳統(tǒng)服飾的婦人走到了他的身邊。潘基文執(zhí)起她的手,向大家介紹道:“這就是陪伴我45年的賢妻柳澤淳。我能獲得這個服務于世界人民的機會,離不開她的支持和鼓勵!”
一本英語書結緣
1944年6月13日,潘基文出生在韓國忠清北道的陰城。他小學一年級時,因為父親的事業(yè)發(fā)展而舉家搬到了忠州。從小學到初中,他一直都是班級第一名,而且還擔任班長和學生會領袖,負責組織各種學生活動。
由于潘基文的英語水平大大超越了同齡人,從高一到高三,他還一直為同學們編寫英語教材。這套三冊共六百多頁的教材不僅供本校同學參考使用,還被流傳到了忠州其他學校。這其中也包括忠州女子高中的女生們,潘基文與柳澤淳的緣分也由此開始。
由于當時的韓國不是很重視女性的現代教育。因此,如果忠州的女孩子想多讀一些書開闊眼界,只能選擇忠州女子高中。16歲的柳澤淳就是考進這所學校的幸運者之一。
雖然柳澤淳家境普通,但志向卻很遠大——成為一名具有國際眼光的女外交官。
可是,要實現這個理想,英語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質。但強調傳統(tǒng)教育的忠州女高在英語教學方面卻非常薄弱,失望的柳澤淳不得不經常跑到忠州高中去蹭英語口語課。
第一次走進課堂的時候,滿教室的男孩子都向她投來驚訝的眼光。這時,柳澤淳發(fā)現,只有前排那位相貌斯文的男生仍然在預習他的課本,頭都沒有抬一下。于是,柳澤淳便鼓起勇氣走了過去,深深鞠躬,問道:“請問你能讓我看看你的課本嗎?”
正沉浸在英語語境里的潘基文突然聽到女生的聲音,不禁有些驚訝。但生性內斂的他沒有將驚訝寫在臉上。他笑著點點頭,雙手將自己的課本遞給了柳澤淳。柳澤淳發(fā)現這確實比女高的英語教材質量高了許多,她有些失落地將課本還給潘基文,坐到了教室后面的空位上。她想要是自己學校的同學們也能用上這樣的教材,那該多好啊。
下課后,柳澤淳有些不好意思地叫住潘基文,問他能不能告訴自己這本教材是從哪里買的。潘基文很爽快地拿出一本同樣的新書,說是可以送給她。
回到家里,柳澤淳認真地翻閱起潘基文送給她的英語教材,翻到最后一頁的時候,赫然出現了“編者:潘基文……”柳澤淳非常震驚,原來學長的英語竟這么出色。她心里暖暖地,慶幸自己能認識這么優(yōu)秀的男孩。
“青竹福袋”寄真情
之后一段時間,潘基文似乎變得特別繁忙,一連兩個星期都沒有和她聯系。柳澤淳有些失落,直到有一天學校的老師讓她代表忠州女高去為即將出國赴美的潘基文贈送福袋。她才知道潘基文已被選人國家訪美學生名單。柳澤淳終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花了兩個通宵編織了一只精巧的青竹福袋。在韓國這是對自己最親的人最真心的祈福。柳澤淳在寫祝福簽的時候,沉思了良久,終于提筆寫上了“平安,等你回來”幾個字。
在歡送儀式上,當潘基文看到多日不見的柳澤淳來送行時,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但他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有些激動地對柳澤淳說:“我保證不會讓你們失望。”當潘基文接過柳澤淳贈送的福袋時,突然有些鄭重地對她說:“我會給你寫信的,請你等著我回來。”聞言,柳澤淳感到了一種兩人之間心靈的默契。其實,自從第一次見到柳澤淳,潘基文便忘不了她了。
潘基文在美國期間,果然如約不斷給柳澤淳發(fā)來信件,描述在異國的見聞。
潘基文回國之后,于1965年被免試保送到了國立首爾大學外交學專業(yè)。五年后,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外務部(現為外交通商部)高級公務員考試。在此期間,在另一所女子大學學習的柳澤淳一直和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就在外交官實習階段結束后,潘基文才知道父親潘明煥的公司早前因為經營不當而破產,至今還欠了別人大筆的債務。
由于潘基文的五個弟妹中仍有四個還在上學,潘基文一下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潘明煥在債務的壓力之下也重病臥床。一時間,好像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到潘基文頭上。
但就在這時,柳澤淳卻主動向潘基文求婚。1971年,她拿出自己上學期間打工積攢的十萬韓元,在首爾黑石洞購置了一個單間作為新房。作為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的韓國,男人養(yǎng)家向來是天經地義的傳統(tǒng),因此潘基文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蜜月結束后,潘基文以實習期間的優(yōu)異表現贏得了被分配到韓國駐美大使館工作的資格。但他卻主動提出到駐印度總領事館工作。去美國工作是外交部人員都求之不得的好機會,潘基文卻選擇了貧窮落后的國家,很多同事都感到不理解。而柳澤淳卻明白丈夫的心意:美國物價高,即使是外交官也很難存錢;而到印度這樣的國家,只要節(jié)約就可以補貼家用。但她建議他還是不要放棄去美國工作的機會,因為這樣會有更加光明的發(fā)展前途。至于家里的經濟問題,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解決。
但潘基文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除了家庭經濟的原因,他更愿意為亞洲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反對潘基文赴印度的親人當中,又是柳澤淳第一個改變主意,轉而大力支持丈夫。因為她想到印度和他們的家鄉(xiāng)忠州一樣,是以農業(yè)為主的,這樣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能做出成績。
事實證明,柳澤淳的決定沒有錯:潘基文到印度工作,使他和韓國駐新德里總領事盧信永相識,而后者對潘基文的外交官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妻子是最好的搭檔
潘基文的英語實力、思維敏捷性、判斷力和誠實深得盧信永的喜愛。通過盧信永的提拔、引薦,潘基文在金泳三執(zhí)政時期可謂平步青云。
同時,從1972年開始,柳澤淳為潘基文撫育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孩子們總是問母親,她的理想是什么?而柳澤淳總是溫柔地回答:“我的理想啊,就是讓爸爸和你們都平安快樂!”正如多年前沒有回答丈夫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一樣,柳澤淳選擇默默地支持丈夫。
2006年9月,當聯合國秘書長換屆競選開始后,潘基文在前四輪投票中一直保持領先,這使得潘基文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與潘基文接觸過的人都對他那種處變不亂、沉穩(wěn)、鎮(zhèn)定的個性贊賞有加,但只有更了解他的韓國同僚才知道,除了潘基文天生性格平和、真誠以外,夫人柳澤淳的幫助與鼓勵也是潘基文在風起云涌的外交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定心石——難怪在就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儀式上,當潘基文將柳澤淳介紹給全世界的時候,深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漫漫人生那擊水中流的無數回合中,唯有她是我最好的搭檔!”
(曹汝蕓薦自《知音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