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琦/整理
張猛家世特殊。父親張田云是旅居越南的華僑,曾是三合會、興中會、同盟會的“三朝元老”。1907年,張田云在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中英勇犧牲,當時張猛才14歲。不久母親也去世了,自強不息的張猛回國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學校,畢業后到廣州孫中山領導的粵軍第一師以及大元帥大本營當副官。1922年,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張猛和葉挺等率部隊奮力反擊,擊退叛軍,保護宋美齡平安脫險。孫中山先生去世后,他又參加了大革命北伐和抗日戰爭,在槍林彈雨中屢建戰功。
潘景晴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潘應祺是清末民初嶺南地區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曾經師從詹天佑。母親是受過教育的新式女子,對子女教育極其嚴格,并以育才為志創辦了潔廉小學擔任校長。潘景晴從小受良好家風的熏陶,飽讀詩書,自幼寫得一手好字。1939年,潘景晴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后,被推薦到澳門知用中學教書。就在那里,她遇到了相伴一生的愛人——張猛。
兩個身世不同,追求不同的人因為革命而走在一起,相濡以沫,風風雨雨走過了近半個世紀。
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鼓勵青年學生踴躍抗戰,張猛應澳門知用中學的邀請,到該校任軍訓教官,幫助成立軍訓團。潘景晴由于書法出眾,文筆出色,被指派去協助張猛先生編寫、刻印軍事講義。
在合作的日子里,張猛對這位蘭質慧心、知書達理的姑娘怦然心動,情愫暗生,而張猛的英武也輕輕地敲開了少女潘景晴的心扉。然而這對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相互傾訴愛慕之情,殘酷的戰爭迫使他們天各一方。張猛到桂林在李濟深的領導下從事民主運動,潘景晴則歷經戰亂的艱險到粵北考上了中山大學教育系。這段期間,潘景晴在香港銀行當主任的哥哥總想撮合她與那些達官顯貴的婚事,卻總是被她一口回絕,她的心已經被那個投身革命的英勇副官完全占據。
1948年,潘景晴赴臺灣中壢中學擔任教務主任。新年剛過,張猛突然出現在中壢中學,找到潘景晴,對她表達了愛慕之心。這一次,他們誰也沒有走開。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后,潘景晴婉言謝絕了臺灣教育界同仁的盛情挽留,冒著風險隨著丈夫回到了南京,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南京解放后,張猛受李濟深保薦任職于南京中山陵,潘景晴繼續任教,并擔負起張猛所有對外聯絡的書信、文稿撰寫工作。1961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們一家六口調回廣州。他們夫妻情深,相濡以沫,日子過得幸福祥和。
然而,這樣愜意的生活卻被10年文革的風雨打碎了。紅衛兵拿著尖刀惡狠狠地插在了潘景晴的桌前,要她老實交代“臺灣特務”的事實,張猛被誣陷為“假副官”,他們夫妻先后被關進了牛棚。這段最為黑暗的日子,夫妻倆相互支撐著,鼓勵著。終于,在宋慶齡的過問下,張猛“假副官”問題終于得以澄清。
1981年10月9日,北京召開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88歲高齡的張猛被邀請參加,潘景晴隨行。在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張猛見到了昔日在云南講武學校的同窗葉劍英,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們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這一幸福的時刻讓張猛和潘景晴終生難忘。
1985年7月底的一天,張猛突發腦溢血,從而走完了他91年轟轟烈烈的人生之旅。
相敬相愛的丈夫走了,潘景晴把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由于二人與許多政治名流及海峽兩岸文化名人交往甚多,家中積存了豐富的歷史圖文資料。張猛曾多次叮囑潘景晴要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多年來,潘景晴一直用心收藏種種有價值的資料,并細致地做好文字記錄。早在許多年前,潘景晴心中就有了辦一個私人博物館的心愿,可是沒有場地無異于有米無鍋。如今條件允許了,她決心完成這個心愿。
1997年,潘景晴斥資40萬元將國家歸還的娘家僑房加以裝修,創建了一間200多平方米,上下兩層,共4個展廳的私人展覽館。展覽館陳設典雅素凈,充滿書香氣息。她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大量圖文資料展示出來。有孫中山先生等與副官張猛的合影,有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張猛并親切握手的大幅照片,有宋慶齡、何香凝、李濟深等名人的書信、題詞,所有的照片都被精心編排和過塑,旁邊用工整的楷書寫著介紹。這個私人展覽館雖未公開宣傳,卻因其獨具特色,內容豐富而吸引了不少的人慕名而來。潘景晴親自擔任展覽館的講解員,她的精彩解說,使久遠的歷史栩栩如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教育。潘景晴女士對來訪者常說的一句話是;“這里展出的每一件資料都包含著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人們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
如今88歲的潘景晴仍致力于公益事業。她的書法享譽海內外,被許多書法集收入,并多次舉辦書畫作品義賣活動,為宋慶齡基金會募集善款。2006年末,潘景晴在廣州工業大學舉辦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個人書法巡回展,展出的100幅作品中以在50米長的黃綾上寫下孫中山的統一箴言最為精彩。
悠長歲月,淡定人生,如今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繼續活動在社會各界,用畢生的心血抒寫著一段傳奇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