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蓮花鄉(xiāng),必經(jīng)這條小河,河面上沒有橋,車輛行人只能靠“拉渡”過往,至于“拉渡”是怎么回事,我和同事小楊都沒有見過。經(jīng)常跑這條路的司機師傅告訴我們,是靠人拉的,河岸的兩端有鋼絲繩固定,人拉鋼絲就是渡船的動力。
“拉渡”一般晚上九點收工,我們抵達河邊時已經(jīng)將近十點,司機打了“拉渡人”的電話。不一會,月色中匆匆走來一個干練瘦小的男人.他一邊很熱情地跟我們打著招呼。一邊用一把很簡易的鉤子,鉤住渡船一側的那根長長的鋼絲,然后用力拉鋼絲,渡船便緩緩地向對岸移動。“這么辛苦,一輛車要收多少錢啊?”我悄悄地問司機師傅。司機師傅小聲說:“一輛車只收五塊,比別的渡船少兩塊……說起這個男人。慘啊。”
司機點燃了一支煙,望著船頭那個瘦小的身影,給我們講了“拉渡”男人的經(jīng)歷:他原來是有妻子的,在十月懷胎即將臨盆的時候,碰上難產(chǎn)。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告訴他,鄉(xiāng)衛(wèi)生院條件不行,要馬上送到縣醫(yī)院做手術。可是,那會兒已經(jīng)是凌晨兩點,即便是有車,也無法過河。結果他年輕的妻子和孩子都沒保住,悲痛欲絕的他蹲在河邊大哭了一場。
十天后,他不知道從哪弄來一艘渡船,從此開始了“拉渡”生涯,剛加入“拉渡”隊伍時,曾經(jīng)被老“拉渡人”欺負過,大家知道了他的不幸遭遇后,便不再給他臉色看,偶爾還會照顧一下他的生意。他不同于其他“拉渡人”的地方是,他通常會給過往的人發(fā)一張手寫的紙條,上面有他的電話……
聽完這個故事,我們都沉默了。渡船到岸后,司機遞給他十元錢,說不用找了,“拉渡”男人憨厚地笑笑說:“不要這么多,晚上‘拉渡’也不加錢,五塊就成。”我們一行人跟他道別,他沒有說話,交給我們每人一張紙條,然后揮了揮手,又把渡船緩緩地拉向對岸,我低頭看了一下那張紙條。除了電話,還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不管多晚,只要打電話,我都會來。也許在這個“拉渡”男人的潛意識里總是想著不讓別人重復自己的不幸遭遇,抑或他是在用“拉渡”的方式寄托對妻兒的哀思。遠處,“拉渡”的鋼絲繩發(fā)出“咿咿呀呀”的聲響,像極了“拉渡”男人的相思曲……
(卓悅薦自《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