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后,到一家小米店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開始賣米掙錢。
當時的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后,出售的大米經?;祀s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見怪不怪。王永慶和一般的米店不同,每次都要把米中的雜物揀干凈了才拿出來賣。因為這一舉動,他的米賣得特別快。
王永慶賣米包送。在送米上門的時候,他還備了厚厚的記事本記錄下顧客家里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估計顧客米快吃完了就打電話問要不要送米,到顧客發薪的日子,才上門收取米款。
王永慶送米也有一絕。他送米不是送到門口就算,而是每次都幫顧客倒進米缸里。遇到米缸里還有米,他會把米倒出來,先將米缸刷干凈,再把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面。因為這樣一來,舊米就不會因存放過久而變質。
后來,王永慶由一個米店伙計搖身一變為“塑膠大王”,他賣米的故事,也就成了“細節決定成敗”的范例。
在一場MBA課上,我又一次聽到了這個故事。但是,這次的主題卻是:不要學王永慶賣米,他的昨天不能教會你在今天成功。
主講老師說:現在賣米,米中無雜物、送米上門是最基礎的售后服務,是理所當然,做到了沒人感激,沒做到就是服務不合格;先送上門再收錢,很容易導致資金無法回籠和引發債務糾紛,況且,打聽顧客什么時候發薪,很討人嫌;而進門把米倒進人家米缸里是基本不受歡迎的,因為現代家庭都不喜歡臟兮兮的送米工進入自己的“私人空間”……一句話,如果今天的你和幾十年前的王永慶一樣賣米,你還認為自己有多智慧多出色的話,你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這么說來,名人故事對我們毫無用處?”臺下有人問。
“當然有用處啊。首先,故事為我們取消了一個錯誤答案;再就是,它在提醒我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人走到這一步了,今天我們要成功,必須比名人優秀,比故事中的名人想得更多,走得更遠,做得更絕。”主講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驚嘆號,結束了講課。
驚嘆號之后,是臺下學生經久不息的掌聲。
?。▽嵙暰庉嫃堺惿乘]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