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體育課程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以提高學生學會體育學習的能力”。自此,自主學習成為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大熱點。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常常由于誤解而陷入誤區,以致出現了種種偏差。因此,本文試從自主學習的內涵與本質、實踐中要處理的幾個問題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厘清,并與同行商榷。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及本質
何謂自主學習,其本質特征是什么?對該問題的回答,西方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習理論的看法不盡相同。
以維果茨基為代表的維列魯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言語的自我指導過程,是個體利用內部語言主動調節自己學習的過程。
以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操作性行為,是基于外部獎賞或懲罰而做出的一種應答性反應。自主學習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三個子過程。自我監控是指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種觀察、審視和評價;自我指導是指學生采取那些致使學習趨向學習結果的行為,包括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習環境等;自我強化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結果對自己做出獎賞或懲罰,以利于積極的學習得以維持或促進的過程。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對自己學習的一種負責,是學習者決策和實施決策的負責能力。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自己設計評價指標。這需要有感情的投入和有內在動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種有效的學習。
現代認知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自主學習的內涵與本質也相繼提出了各種主張。如有學者認為自主性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于“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也有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性學習。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對自主學習的內涵界定各有不同,但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征卻基本都包含了這樣幾個方面:
1.能動性
自主學習有別于各種形式的他主學習,它是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種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學習活動,這種自覺從事學習活動、自我調控學習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主體能動性。
2.有效性
由于自主學習的出發點和目的是盡量協調好自己學習系統中的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它們發揮出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采取各種調控措施使自己的學習達到最優化的過程。一般說來,學習的自主水平越高,學習的過程也就越優化,學習效果也就越好。
3.相對獨立性
自主學習有其獨立性的一面,它要求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盡可能擺脫對教師或他人的依賴,由自己對學習的各個方面做出選擇和控制,獨立地開展學習活動。但這種獨立性又不是絕對的,就在校學生來說,其學習的許多方面如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等,都不可能全然由自己來決定,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教師的指導,因而還有其依賴性的一面。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學習簡單地分成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分清其學習在哪些方面或過程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或過程是不可自主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其學習施加教育影響。
二、自主學習實踐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1.強調自主學習不能否定教師指導
強調學生自主不是否定教師指導,不能片面認為只要教師發表意見,就是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是說教師可以對學生放任自流,完全不聞不問。所謂學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對學習責任的承擔。學生在學習上的這種自主不是天賦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動中,在教師的指導培養下,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逐步形成的。因此,強調學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師指導,在自主學習中決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教師指導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自主,相反學生通過充分地利用教師指導,可以獲得更大的自主。
而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一部分來自直接經驗,但對間接經驗的獲取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生獲取間接經驗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如廣播、電視、網絡、書籍、報刊、他人等等,而來自教師的經驗,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但是即便是同一時間、同一教師的條件下,不同的學生所獲得的經驗仍然是不同的,其原因就在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因此,如何通過教師合理、適切的講授和指導,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師的講授中自主地實現信息的獲取和內化,同樣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因此,教師有責任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實行全程跟蹤指導,根據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進行個別化指導。教師要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主,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從而成為學習活動的實踐者,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導”,千萬不要代為解釋,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
2.自主學習不等同于自學
將自主學習等同于自學,認為既然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