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困惑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也被稱為心理輕微失調。一般地,心理困惑在自我調節或在他人的幫助下都能夠得到解決。但是,有的心理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容易成為心理障礙的萌芽,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孤獨與厭學、自卑、依賴、任性、攻擊一樣,是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34.9%的青少年對孤獨感到擔憂。由于孤獨具有內隱性的特點,孤獨的青少年對環境不會造成危害,對他人的影響也不大,因此,除了孤獨學生自己感到痛苦外,一般不容易引起同伴、老師或家長的重視,問題常常被忽視,但是,孤獨心理問題的存在又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孤獨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干預,將嚴重影響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給學生正常的成長和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后果。因此,了解學生孤獨心理的相關理論,預防和控制學生的孤獨退縮行為十分必要。
一、孤獨感的概念及其行為表現
近30年以來,心理學家對孤獨心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美國心理學者佩普勞認為,孤獨感是個體認識到其期望達到的和實際達到的社交網絡模式存在差距而產生的不愉快體驗。西方心理學家對于孤獨感的研究從對成人孤獨感的研究逐步向青少年孤獨感延伸,研究認為,孤獨感是由于獨自一人或被孤立而產生的悲愁和不快樂,是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是個體認為自己在需要別人時卻不可得所產生的心理體驗。我國心理學者研究認為,孤獨是當個人感覺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獨的人往往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際關系缺陷,并為此而深感痛苦。
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孤獨心理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中有10%-15%的兒童認為自己相當孤獨;大學生中有20%-30%的人在自我報告中認為在最近幾年中有比較重或嚴重的孤獨感。
有孤獨感的青少年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在小學階段,感覺孤獨的兒童主要表現為行為上的退縮,具體表現為孤僻沉默、膽小退縮和敏感害羞等行為,他們不愿意同別人主動交往,避免與人沖突,被動接受環境的刺激。在中學階段,表現為不善于和人交往,敏感多疑,不喜歡參與集體活動;自我評價水平低,自卑感強,感情脆弱,不能經受挫折,缺乏同伴之間的友誼;在大學階段,表現為社會交往行為不當,社會技巧能力差,情緒抑郁、焦慮,喜歡獨處,對人懷有戒心、敵意或攻擊性,自信不足,孤僻、不合群,沒有同伴親密的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孤獨與孤僻不同。孤獨癥也稱自閉癥,是一種由大腦、神經以及基因等的病變所引起的長期發展性障礙綜合癥,是一種以社會交往、言語及行為缺陷為主要特點的神經性發育障礙。而孤獨感只是一種孤獨的感受,是個體感覺寂寞、煩惱、痛苦和焦慮的主觀感覺。孤獨感的人通常獨來獨往、沒有知心朋友,覺得自己被人拒絕或遺忘,不被理解,是一種非常苦悶的心理狀態,而不是一種由生理原因導致的精神疾病。
二、孤獨的產生原因及其危害
(一)孤獨心理的產生原因
孤獨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心理學者研究認為,導致孤獨感的原因非常復雜,往往不是由單一的、特定的原因造成的,是多種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個體人格特征及其相關背景綜合影響的結果。
在青少年時期,導致學生孤獨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社會交往技能
有孤獨感的人往往不能與別人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為自身的社交不足或人際關系缺陷而深感痛苦。由于沒有掌握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和方法, 經常在交往中遭受挫折, 因為被拒絕、嘲笑和打擊而感到受到嚴重的傷害,于是在遭受不斷的挫折后,在行為上害怕與人打交道,把自己封閉起來,如此,社會交往技能不能得到改善,更嚴重的是,社會技能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如此惡性循環,其結果是越來越感到孤獨。
2.不和諧的家庭狀況及教育方式
學生成長過程中,希望自己生活在被關懷、有足夠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在被忽視、孤單、封閉和不和睦的家庭中,很容易誘發人的孤獨感。因此,單親家庭兒童、留守兒童、打工子女由于得不到正常的家庭關懷,社會關系缺失以及不斷的環境變化等原因,有可能造成兒童嚴重的心理傷害,形成不正常的心態,影響兒童各種社會技能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從而最終導致孤僻的性格。研究認為,爭執、不和睦的父母關系,家庭教養方式過于粗暴、嚴厲,父母與祖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兒童孤獨感的原因之一。
3.社會行為不良
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習不良兒童的孤獨感比一般兒童有更高的孤獨感。研究表明,這些兒童常常有不良的社會行為,缺乏社會能力,并且有攻擊或退縮行為特點。這部分學生的攻擊性、沖動性和破壞性,或者適應不良、焦慮和抑郁的行為特點,容易引起不被同伴接受,在班級和集體活動中被排斥、被孤立的后果,同時,學習不良的兒童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保護,也自然使得他們體驗到比較高的孤獨感。
4.同伴關系緊張,缺乏同伴友誼
同伴交往、同伴友誼與兒童的孤獨感有重要關系。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與同伴交往中,經常受到同伴傷害,或被取笑、嘲笑,容易引起兒童把自己封閉起來的隱居性行為;經常受到同伴欺負,會使兒童對同伴產生不信任感和對學校環境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引起孤獨感。兒童的朋友少或者只有少數幾個朋友,在需要時得不到朋友的關心、支持和及時的幫助,也是導致孤獨感產生的重要原因。
5.消極的情緒和人格特點
心理研究表明,同樣的原因并不是都能引起孤獨感,引起孤獨心理的往往有更主要的主觀原因,比如有積極情緒的人比較受同伴的歡迎,而情緒反復無常的以及有較多消極情緒的人容易被同伴拒絕和孤立,從而導致較高的孤獨感。另外,在性格上表現出害羞的、內向的人以及具有抑郁氣質的人,由于難以建立和維護正常的、令人滿意的人際交往關系,從而增加了孤獨的可能。特別是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由于過于敏感又害怕被拒絕,采用過當的自我防御方法,也因此容易陷入孤獨的境地。
6.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別人
研究表明,自我評價過低、自我概念差,自尊水平低的人,對于建立和維持穩定的人際關系缺乏信心,在交往中常常導致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感到孤獨。另一個方面,自我評價過高,過分重視交往過程中自己需要的滿足, 忽視別人的感受和要求,以及在交往過程中對自己要求過高,過分患得患失,或者自以為是,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往往進行消極的歸因也是引起孤獨感的原因。
另外,家庭結構的變化、性別、年齡、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居住環境等等因素也是導致學生孤獨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孤獨心理的危害
心理學研究認為,孤獨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幾乎所有人都有孤獨的感受與痛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短期的或一過性的孤獨感不會導致心理和行為的障礙,但是,長期的、嚴重的孤獨可以引起情緒和人格障礙。
1.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
長期的孤獨心理使人對交往產生恐懼,并將自己封閉起來,同時伴有厭惡、絕望、害怕、被拋棄的情緒體驗,對前途感到悲觀、迷茫,意志消沉,學習的主動性受到抑制,因此而影響學業成績的提高。
2.阻礙社會技能的發展,社會適應能力下降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應該具備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社會技能。因為孤獨而拒絕與人交往,沉浸在自己內心世界,陷入苦悶和痛苦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培養出必須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才能形成的特殊的社會交往技能,比如,小學階段的群體活動能力,中學階段與人溝通并形成親密感的能力。個體社會技能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在任何一個階段未能掌握這個階段所需要的社會技能,都會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學生與環境隔閡,使人失去與社會共同進步和取得成功的機會,有的甚至被社會拋棄。
3.挫傷自尊心,導致情感偏差
有孤獨感的人往往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在交往中,他們往往將交往失敗歸因于自己的人格特點,認為是自己能力低下、社交無能,自尊心因此遭受傷害和打擊,產生絕望、悲哀、抑郁等彌漫性的情緒反應,為了隱瞞自己的感情,他們往往將自己與外界隔離起來,其結果是更不能從交往中獲得正常的體驗,以至于進一步感到不幸福、不滿意,感到悲觀和壓抑,他們往往還有憤怒、厭煩、緊張甚至對人有敵意。
總之,孤獨心理會給人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對人的認知發展、情感發展和社會交往技能都有不良影響,長期的孤獨心理困惑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個性發展。
三、學校體育克服學生孤獨心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國內外對孤獨心理開展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是,研究認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仍然是不成熟的和富有爭議的,特別是關于對孤獨的干預與治療還只是剛剛起步,還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模式。作為一種嘗試,目前,隨著青少年孤獨心理問題的日趨嚴重,在借鑒孤獨癥、自卑心理以及恐怖心理干預研究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我國心理學者對青少年孤獨心理的干預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其中也包括一些關于利用體育運動克服孤獨心理的研究。當然,由于孤獨心理的復雜性,學校體育能不能有效地克服學生的孤獨感,如何來預防和控制孤獨感,尚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本文僅從孤獨的影響因素,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提出一些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希望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實際操作有所啟發。
1.利用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創設更多的群體合作教學,建設良好的團隊
回避正常的、主動的人際交往,缺乏人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是導致孤獨心理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群體動力學的原理來設計和合理安排群體合作教學,促使學生增加與同伴交往頻率,通過合作學習,使得學生學會和掌握與同伴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信息交換方式,與同伴共同承擔責任和相互激勵的能力。合作學習的特點對于孤獨學生的另一方面的有效幫助還在于在合作學習中可以分享他人的智慧,又可以負擔失敗的責任,有效地降低對失敗的恐懼和對孤立的焦慮。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引導良好的團隊建設,培養學生的歸屬感,使學生在良好的團隊氣氛中心情愉快,情緒穩定。
2.創設良好的班級氣氛,促進學生與同伴之間的交往
班集體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班級的心理氣氛的性質對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重要影響。友好、團結、健康、和諧的班級氣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同伴友誼;反之,敵對、分裂、冷漠、緊張的班級氣氛則不利于同伴關系和同伴友誼的建立。良好的班級氣氛的創設有賴于教師有效合理的教學組織、良好師表的塑造、對學生主體的尊重以及公正班級輿論的樹立等等。
3.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培養解決交往沖突的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結合體育活動的特點安排教學分組,將有孤獨感的學生合理地與主動、熱情、活潑的學生在一起,使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穩定的信任關系,學會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同時,在學生交往中,針對學生之間的沖突,客觀、公平、公正地解決沖突。另外,體育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和解決與同伴的矛盾和沖突,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合理處理交往沖突的技能與方法。
4.引導學生提高人際認知水平,調整交往認知結構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地、準確地認識自己,避免過低或者過高地評估自己,以便有效地選擇交往同伴和方式,順利進行人際交往活動。促進順利的人際交往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正確認識他人的行為和內在個性心理特征。只有正確認識他人,才能進行主動的交往,提高人際交往的針對性。對自己的認識或者對他人的認識都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實現的,同時,教師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學生人際認知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增加學生之間的交往、對學生的交往進行及時的評價是促進人際交往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5.在體育活動的情景中傳授社會交往技能
體育教學具有比其他學科教學更多的學生交往機會和情緒表達環境,因此,應該在體育教學中設計讓學生運用恰當的口頭語言、身體動作、表情以及情緒表達等行為方式來傳達信息和情感、表達思想和認識。體育教師要運用言語指導、榜樣示范、行為練習、角色扮演等方法進行訓練。體育游戲和體育比賽是對學生傳授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幼兒和小學階段,設計一定的情景更有利于交往技能的形成。
6.區別對待,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在交往過程中是否受到同伴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個性有關。有良好個性的學生,熱情、積極、開朗、活潑、友好,他們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攻擊性、破壞性、脾氣壞個性的學生則不利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引導個性有欠缺的學生控制自己沖動,對抑郁的學生避免公開指責,對內向的學生要激發他們的潛力等等,總之,要根據學生的氣質、性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