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東新路上,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城中村”,人們習慣把這里的房子叫做“農民房”。每天早上,人們都會看見一個高個子少年騎著自行車在這片迷宮般的“農民房”中間飛快地穿行,自行車后座上夾著一只舊籃球。不上課的時間里,這男孩騎著車穿梭往來的身影也常常出現在這片“城中村”周邊的大街小巷中,不同的是,自行車后座上“搭載”的不是籃球,而是盒飯。
劉歐奇的正式身份是杭州青春中學的初二學生,而對東新園社區的很多居民來說,他們更熟悉歐奇的另一個身份——“玉米地土菜館”送外賣的小工。當歐奇的同學們都習慣于從東新路這條主干道前往學校的時候,這個多年的“外賣工”已經摸索總結出了從家到學校最近的路線。
“玉米地”是歐奇的父母開的,這是一家小小的但是干凈明亮的家常菜館。當記者來到這里的時候,歐奇的媽媽,這個飯店的老板娘兼采購兼“洗碗大姐”剛剛出門買菜回來。歐奇從飯店二樓自己的房間里跑下來。這個高高大大的男孩子皮膚黝黑,有一對可愛的小眼睛,仿佛是從宮崎駿漫畫里跑出來的挺拔、樸實又靦腆的鄉村少年。
歐奇的老家在浙江一個叫磐安的小縣城。小學二年級時,他跟著打工的父母來到了杭州。和許多從鄉下轉學到大城市的孩子一樣,歐奇也對城里的一切有些拙于應付。面對采訪,他顯得沉默、木訥,每句話基本上不會超過10個字,直到談起籃球。
四年級時,歐奇因為個子高被體育老師選進了學?;@球隊,在這之前,他只是偶爾在電視上看過籃球賽,不討厭,但也談不上喜歡,“但是老師讓我去,我就去了。”這個由體育老師臨時組建起來的籃球隊沒什么比賽任務,每天放學后無外乎進行一些基本動作和隊內對抗的訓練,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樣枯燥的訓練,竟讓歐奇一頭扎進了他的籃球世界。
看過《灌籃高手》的人肯定記得安西教練對櫻木花道的魔鬼投籃訓練,歐奇的啟蒙教練對隊員的訓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曾要求隊員在半個小時內連續定點投籃,進100個才算合格。這個我們聽起來單調乏味而且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深深吸引了歐奇。于是在無數個早起的清晨和放學后的黃昏,在無數個給顧客送外賣的間隙,他在籃筐下無數次地瞄準、投籃……終于,在某堂訓練課上,他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里,漂亮地完成了100個定點投籃。
和那些也迷戀籃球的城市少年不同,歐奇從來都沒有名牌的籃球、球服和球鞋。他開始打球的時候,家里的經濟還比較拮據,爸爸又完全是個籃球門外漢,給歐奇買的都是雜貨市場上8塊錢一只的籃球。歐奇就用這樣的球一直從小學打到現在,球磨破了一只又一只,歐奇的球技日見長進,他似乎在用行動告訴別人:用“菜鳥級”的裝備,一樣可以打出“骨灰級”的水平。
在賽場上也是一樣。你從來見不到歐奇耍那些復雜的舞蹈般的胯下運球,但就在對手快要忘記他的存在時,他卻用快速的移動甩開對手,一個嫻熟的帶球上籃,或一個突然的轉身跳投,干凈利索地拿下2分。他似乎在告訴對手:沒有花哨的動作,一樣可以打出漂亮的籃球。
這個平時少言寡語的少年,一踏進籃球場,就像回歸江湖的水生植物一樣完全舒展開來,臉上會因為對抗閃現堅毅,因為失誤露出懊惱,因為勝利綻放笑容。就這樣,歐奇從一個貌不驚人的農村小子成長為同學們眼中的籃球酷哥?,F在他是他們隊里的隊長,有時還兼任教練員,是隊里當仁不讓的老大。
今年暑假,歐奇他們隊上了報紙。作為唯一一支初中生隊,他們報名參加了杭州市的一項青少年街頭籃球大賽。面對比他們高大得多的對手,他們毫不畏懼,甚至還漂亮地贏了一場。雖然沒能晉級復賽,但他們較高的投球命中率除了給那些本來輕視他們的對手造成不小的壓力之外,也吸引了賽事裁判的目光。“我們打完第三場要走的時候,裁判過來鼓勵我們,要我們明年繼續來參賽。”
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歐奇帶著行李住進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參加了由美國NCAA(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教練員執教的楊柏翰青少年籃球訓練營。訓練營結束前,教練奧康納這樣評價劉歐奇:“是個非常有天賦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訓練。”當這個老外知道歐奇夢想成為一名CBA球員時,半開玩笑地對歐奇說:“我會告訴我的好友王非(CBA教練),這里有個很棒的小伙等著他?!?br/> 不知道王非會不會真的來找歐奇,但在這個夢想實現之前,歐奇依然每天穿過彎彎曲曲的“城中村”的小街上學放學,依然為怎么都搞不上去的學習成績而頭疼,依然在父母的小飯店生意火爆的時候擔當一下送外賣的“重任”,一空下來,這個少年的身影依然會出現在籃球架下,一遍遍運球,一次次投籃,把更多的汗水灑在這一塊屬于他自己的青春地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