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12月10日,全世界都會把目光集中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諾貝爾六大獎項將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授獎典禮。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06年,它曾經因為世界大戰而暫停,它的評獎曾經飽受爭議,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地球上所能享受的最高榮譽之一。莊嚴的典禮不禁讓人想到國王加冕,那么,今年的諾貝爾獎又加冕給了誰?
醫學獎:人類在接近生命的本質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只授予那些對人類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同時它也是每年“諾貝爾獎季”的開場大戲,因此格外受人關注。美國科學家卡佩奇、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埃文斯共同分享了今年的這一殊榮,他們開創的“基因打靶”技術幫助人類確定基因功能,使特定的基因改造成為可能。
在“基因打靶”技術發明之前,通過控制動物體內的基因來進行疾病研究一度被認為是幻想。而借助“基因打靶”技術,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實驗小鼠體內所有細胞中某一特定基因全部“敲除”。比如你想研究A基因如何致癌,只消把實驗鼠體內的A基因全部“打靶”,觀察沒有該基因的小鼠和正常小鼠的不同就行了。目前科學家已通過“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了超過1.1萬種小鼠的基因,這個數字相當于哺乳動物整個基因數量的一半。小鼠和人的親緣很近,任何一種和基因有關的人類疾病在理論上都可以用“基因敲除小鼠”作模型加以研究,這些研究將對克服人類很多遺傳性疾病產生深遠影響。
從2003年的“核磁共振”到去年的“核糖核酸干擾機制”,再到今年的“基因打靶”——21世紀醫學獎已先后三次授予了工具性的研究,而人類正是通過這些工具不斷地接近生命的本質。
化學獎:做足“表面文章”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人埃特爾,以表彰他在“表面化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而這一天正好是埃特爾的71歲生日。
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的表面化學,研究思路非常簡單:只有了解了物質表面化學反應的具體細節,才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其過程。作為首批意識到該技術潛力的科學家之一,埃特爾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表面化學的研究方法,借助先進的設備,利用這種方法可以觀察金屬上原子和分子級別的行為。《化學世界》雜志評價說,埃特爾的貢獻在于“融合一系列技術,讓科學家得以準確測定氣體附著在固體表面以后發生的一切”。埃特爾的方法后來被廣泛應用于涂料、建材、冶金、能源等行業,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都說不能“光做表面文章”,但埃特爾卻做出了扎扎實實的“表面文章”并獲得科學界的最高獎賞,以實際行動反駁了這一“謬論”。
物理學獎:他們讓硬盤有了“海量”
與前兩屆“玄乎”的宇宙黑洞、量子效應相比,本屆物理獎顯得特別“實在”。1988年法國人費爾和德國人格林貝格爾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從此引發了硬盤“大容量、小型化”的革命,我們今天能用漂亮的MP3聽歌,能在小巧的閱讀器上看電子書,托的正是他倆的福。
眾所周知,硬盤能夠存儲包括音樂在內的信息,這些信息被存放在極小的磁化區,通過記錄磁場變化的讀取器取出。硬盤越小,各磁化區的面積就越小,磁化信號也越弱。想在不大的硬盤中存儲更多信息,就需要更為靈敏的讀取器。基于“巨磁電阻”效應原理制成的讀取器,可以將極弱的磁場變化轉換成清晰的電流變化。據統計,從1997年真正的商用巨磁阻磁頭問世至今,平均每年超過10億個運用這種技術的硬盤和MP3涌入市場。正如法新社所指出的那樣,“巨磁電阻”效應使“iPod”成為可能。
文學獎:姍姍來遲的嘉獎
88歲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是1901年該獎項首次頒布以來的第11位女性得主,也是年齡最大的一位。
諾貝爾在遺囑中規定,文學獎應給予“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從這點上講,萊辛的獲獎實至名歸。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通過女主人公安娜·伍爾夫(自稱“自由女性”)的成長反映了作者對時代本質和人類命運的獨特思考與深刻認識。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價,萊辛“用自己的懷疑精神、火一樣的激情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是一位“女性體驗的史詩詩人”。
《金色筆記》發表于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足足遲到了40多年。幸好還有人更“慘”——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赫爾維茨已有90歲高齡,他成了諾貝爾獎歷史上的“頭號長者”,聽說自己得獎后,他的第一句話竟是“我以為屬于我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經濟學獎:無所不在的機制
除了“諾貝爾獎史上最老”的赫爾維茨外,馬斯金和邁爾森也因為“對機制設計理論的突出貢獻”而共同獲得了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機制設計理論”乍聽起來你也許覺得陌生,但說到“市場機制”你一定耳熟能詳,市場機制的優勢是巨大的,但也存在著若干難以克服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對稱、詐騙欺瞞、漠視環境……于是“機制設計理論”應運而生,它主要研究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游戲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在頒獎公告中說:“(機制設計理論)通過解釋個人激勵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在這些條件下對最優配置機制性質的理解。該理論使得我們能夠區分市場是否運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幫助經濟學家區分有效的交易機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經濟學研究正在顯著地轉向一些讓人感到陌生的領域——機制設計、微觀市場結構、經濟工程學、人工智能與市場設計等。
和平獎:人人要有“地球村”意識
“就氣候變化危機而言,我們面臨同樣的情形:在任何一個地方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對整個地球生態的威脅。”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同時獲獎的還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告誡我們,“氣候危機”已漸行漸近,到了“每個人都該覺醒過來與之戰斗的關鍵時刻”。
自從2000年大選失敗以后,被老布什譏為“臭氧男”的戈爾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宣傳抑制氣候變暖的工作中。他所投資并參與拍攝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榮獲200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在影片中,戈爾一改過去刻板的政治外表,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的危害:長此以往,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
進入21世紀,和平不再只是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相安無事,人與地球的和諧相處也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從2004年的“綠色帶植樹運動”獲獎到今年的“解決全球變暖”勝出就是明證,我們人人都要有地球村村民意識,以實際行動來保衛地球這個我們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