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組織的職能和扶貧活動的目的本來無可爭議,但看過前面扶貧的幾個典型個案,不能不對一些扶貧組織及其活動持謹慎態度。
同樣是扶貧活動,一家是扶貧走過場、走形式,欺上瞞下;一家是扶貧先扶己,置廣大農民的利益于不顧而中飽私囊;還有一家則把“扶貧工程”當兒戲,搞出“問題奶牛”愚弄群眾,如此扶貧不僅越扶越貧,而且令政府威信掃地,人們有理由懷疑類似扶貧組織存在和扶貧活動開展的價值,縱觀這幾年的扶貧舞弊案,其中有一個驚人之處,即很多扶貧活動均與企業聯姻,或與失信企業同流合污,或為不良企業扛旗打傘,或給“心肝”企業包打天下。這樣的扶貧已不是扶民,而是在輔佐企業賺農民的信任錢。這一性質的變化,不禁使人想為所涉扶貧組織或地方改一改名,叫“企業之家”,或叫“企業扶貧辦”,或干脆叫“企業權益扶貧保護協會”。
為什么專為貧困農民服務的扶貧組織或扶貧項目,卻儼然成了企業的“護花使者”?
東方網特約評論員周稀銀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扶貧組織是清水衙門,或曰“名譽機構”,無論是辦公經費和人員設置都難敵其他部門,如果與企業“共舞”,也許能換回自己的“一桶金”。二是貧困農民孤獨無助,最好糊弄,讓企業打著扶貧的旗號,既顯示了自己的工作業績,又給企業一展身手的機會,何樂而不為?三是扶貧本身就是個軟指標,即使精力和經濟上有較大投入,見效也不快,而幫一兩家企業,發達”,不僅會留下個增加地方稅收的美名,而且說不定還會為自己撈一點“辛苦費”。實乃“雙贏”的上等好事!
其實,在農村扶貧過程中,“扶工不扶農”、“扶富不扶貧”、“扶官不扶民”和“扶強不扶弱”現象曾經屢屢出現,少量的、寶貴的扶貧貸軟很難到達貧困農戶手里。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趙俊臣對扶貧工作深有研究,據他了解,在扶貧的初期階段,一些貧困縣把中央政府下撥的扶貧貼息貸款,用來大辦各類工業企業。其初衷,一是增加貧困縣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使貧困縣脫貧;二是期望新辦的工業企業能夠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吸收貧困縣的人員就業,這一模式實施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扶貧貼患貸款辦起來的工業企業幾乎全軍覆沒,不但沒有成為貧困縣脫貧致富的平臺、動力和機會,反而成為貧困縣的包袱,這種“扶工不扶農”的偏向不久便被發現與糾正,人們很快認識到,貧困地區的優勢并不在于工業,更不在于脫離當地資源的加工業,而在于相對富集的自然資源和眾多的勞動力資源,即適應當地實際的農業開發。于是,以農產品開發為重點的開發式扶貧便應運而生,成為扶貧的主要方式。在此過程中,相繼出現過“扶富不扶貧”、“扶官不扶民”和“扶強不扶弱”的偏向,例如,一些地方曾經屢屢出現過扶貧貼息貸款被鄉村里的干部戶、富裕戶、強勢戶使用,而真正的貧困戶使用不著、甚至于見都見不著的現象。
后來人們推崇的“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在不少地方被異化成了“扶富不扶貧”,按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的說法,農村的“公司+農戶”80%的企業違約。本來,接受了扶持、使用了扶貧貼息貸款的“扶貧公司”,理應按協議吸收貧困戶就業,從而實現“雙贏”。但是,這些“扶貧公司,要么招收的不是貧困戶,而是富裕戶,弄虛作假;要么干脆就不招收新的員工,使主觀上“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名不副實。
這些看似扶貧探索進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實則反映了我們的少數政府部門,特別是一些涉農部門的通病,口頭上大講維護農民的利益,骨子里卻整日在維護部門利益和自身利益,他們寧可與毫不相干的企業打成一片,也不愿意真心實意地為農民做一件實事,甚至淪為損農坑農的幫兇。試想:連扶貧這類“專業對口”的事都不能真正落實到農民頭上,其他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著名三農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譚同學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真切地從落實中央興農政策的高度加強教育與引導,如果不從制度、法律上盡快加以規范和約束,那么。今天扶貧組織和扶貧活動可以出現這樣的紕漏,保不準明天其他什么組織和活動也會照樣惹出坑農害農的事端,扶貧問題已到了攻堅克難的時候,而清除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瓶頸”和障礙,不妨把治理整頓涉農部門和涉農隊伍也作為一項“扶貧工程”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