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閔行區顓興路388弄內有一座看似樸素的紅白小樓,掩映在四周的成蔭綠樹良田中,雖顯破敗,倒透著幾分世外桃源般的避世自得。然而,就是在這棟靜靜的別墅里,潛伏著一場隨時將要爆發的變故,一封匿名舉報信徹底打破了它的寧靜——
2006年初,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接到舉報,稱原上海華力食品公司總經理王文斌涉嫌違法亂紀,侵占公司位于顓興路3Q弄的別墅一棟。這封舉報信引起了檢察院的注意,但從隨信附上的一部分檢舉材料來看,證據并沒有確切的指證效力,信的落款處也沒有留下舉報人的姓名,這封匿名信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大呢?
處心積慮 十年盤算
王文斌;1944年生。山東人,大專文化,原系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年逾60的他雖然發根處已經漸漸長出點點白發,但在同年人中仍然算得上精神抖擻,檢察院工作人員在與他的交談中發現,他相當精明能干,說話很有邏輯,甚至可以說點滴不漏。當被問及他位于顓興路3田弄的別墅時,王文斌神情坦然,他主動向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了這套別墅的來歷。原來,他擔任總經理一職的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國包裝物資(集團)總公司在上海的一家下屬企業,企業性質屬于國有,那是在1997年,他新上任不久,向總公司申請用公司自有資金購買住房一套,這個申請據王文斌自己說,當時得到了總公司集團領導的支持。
王文斌不僅一席話侃侃而談,神態自若,而且他的這套說辭聽起來也言之有理。對此,檢察官們早已料定,王文斌必有充足的思想準備,不會輕易束手就擒。
如果說第一次交鋒是雙方在試探各自的底牌,那么試探之后則是雙方正式開始進行“角力”了。王文斌一回家就盤算開了,這別墅他住了有十年,當年,他為了享受這個住房資格可沒少花心思。他曾經向集團公司領導提出過申請,為了使購房的程序合法化,他還召開了公司的黨支部會議,會議成員都在同意購房的意見上簽了字;最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讓他最得意的地方是,這套別墅的產權證自始至終寫的就是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的名字,而自己只是居住人。
自從2003年8月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開始破產程序后,他更沒閑著,身為清算組副組長的他不僅在上報的公司資產中從未提到該別墅,并指使財務做成了呆死賬并予以核銷。2003年11月,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破產清算程序,進行了注銷登記,從那一刻起,上海華力成為過眼云煙,不復存在,相應的,這套別墅的主人——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也永遠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2004年12月,華力公司的財物賬冊全部丟失并已報案,有關財物憑證無法查證,一切似乎天衣無縫,王文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再不用擔心有人會要他搬出別墅。退一萬步說,即便有人找上門來,他也有理可對,畢竟房子的產權人不是他王家,怎么也算不上貪污公房嘛。
疑竇叢生 暗暗較量
就在王文斌為自己的盤算得意不已的時候,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公訴處與反貪局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查取證工作。雖然上海華力食品有限公司在三年前就已經辦理了注銷量記,但工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查到負責該公司破產清算事宜的是上海立信長江會計事務所,于是來到該事務所收取證據。調查的結果令人驚訝,在整個華力公司破產清算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資料反映出該公司擁有顓興路388弄的這棟別墅。換句話說,這棟署名為該公司的別墅在破產清算中竟然被遺漏掉了。而且這幾年上海的房地產行業正在“日新月異”地一路高歌猛進。這套當年購入價僅為55萬元的別墅經過市場洗禮,市值已經達到了近200萬元。如此一筆巨額資產竟然沒有被列入破產清算時的財產清單里,這讓人感到很不尋常。
正當上海方面的調查初現端倪之時,位于北京的中國包裝物資(集團)總公司方面傳來新的調查線索:王文斌并沒有向集團總公司提出過正式的購買住房申請。王文斌作為正處級企業領導申請購房,必須得到總公司同意,本公司工會,黨支部均無權決定。據浦東檢察院承辦此案的檢察官回憶,當時的取證是相當漫長曲折的,光北京就去了好幾次,總公司人事變動又劇烈,經了解后證實,王文斌并沒有向集團總公司正式提出購房申請,集團公司領導也從未曾同意或答復過王文斌可以動用公司資金為其購房。
王文斌還曾“態度誠懇”地告訴檢察院工作人員,這套別墅的購買是經過了公司黨支部同意的,于是調查人員又找到當年黨支部成員的家中了解情況。他們回憶到,十年前王文斌曾經就購房問題找到他倆,聲稱總公司已經同意使用企業自有資金用于購買別墅。既然總公司都已經同意,他們自然就在意見書上簽了字,但至于有沒有見到過總公司同意的書面文件,兩人都表示無論如何記不起來曾經見過。
而最后一條線索的調查結果則更令人吃驚。華力公司的會計關曉梅與胡平面對檢察院工作人員的詢問,證實了王文斌在1998年1月到6月,先后十次拿支票付款,并反復叮囑不要說出去。事后又指使將55萬元的購房款不列入公司的固定資產一欄。而列入與其他公司的往來款中,直至2003年公司破產時,王文斌作為清算小組組長,又“一手遮天”向清算小組隱瞞了該別墅。
機關算盡 法網難逃
多方調查意見一匯總,檢察院調查小組分析王文斌有重大貪污嫌疑,在事實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上海市浦東檢察院最終在2007年5月18日正式提起公訴,公訴人認為,被告人王文斌身為國有公司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采用欺騙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應當以貪污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檢察官卻碰到了法律上的難題,在王文斌沒有辦理房屋產權變更轉移登記的情況下,能否認定他“占有”公共財物構成貪污呢?
法庭上,控辯雙方就此爭議焦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隨著庭審調查的深入,一開始還“篤悠悠”的王文斌漸漸坐不住了,甚而多次當庭落淚,聲淚俱下地為自己辯解,堅持認為購房是華力公司的企業行為,自己核銷購房歉是為了報審職工安置費而被動核銷的,其辯護律師則認為別墅的產權人是華力公司而非王文斌,1997年到2006年間,王文斌作為華力公司的總經理只是擁有別墅的居住權而已,不動產的所有權取得應該以辦理產權登記為標志,既然產權登記并沒有改成王文斌個人的名字,就說明別墅的產權并沒有受到侵害,王文斌并沒有占有公司財產。
公訴人認為,產權未轉移并不能影響王文斌侵占公司財產的行為成立。雖然通常來說,不動產產權的轉移確實是以登記為準,但在這個特殊的案件里,根據相關證據證明,王文斌向華力公司提交的購房申請是其采用隱瞞真相、告知虛假的手段得到的,不能證明他對涉案房屋具有合法占有;在具體行為上,王違反財務規定,應將該別墅作為公司“固定資產”入賬而不入,而以“其他應收款”名義掛賬;至于華力公司破產期間,王文斌作為華力公司原經理和破產清算小組副組長,應向有關組織說明該應收款的實際用途而沒有,卻作為壞賬核銷,這些行為顯然已經符合貪污罪的構成要件。那么,華力公司宣布破產后,公司作為權利人的主體資格不復存在,在該幢別墅被以壞賬名義核銷后,公司作為所有權人的權利就被非法永久排除,而使該幢別墅置于被告王文斌的實際控制和占有使用下,盡管權屬沒有變更,王文斌的處分權也有所限制,但是王文斌已實際控制并使用了該別墅,已行使了所有權的主要內容,符合《刑法》對“非法占有”的認定,應當以貪污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2007年8月13日,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判決王文斌構成貪污罪。并判處有期徒刑六年,沒收財產人民幣6萬元,對其貪污所得予以追繳,發還被害單位。宣判后,王文斌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上海市一中院維持了原判,至此,這起由浦東新區檢察院公訴的案件,隨著終審落下帷幕,成為上海首起未辦理房屋產權變更登記而構成貪污罪的新類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