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法官的美食”的知識,都是從到過埃及的朋友那里“批發”過來的,所謂“法官的美食”,實際上是當地一種貌似炸丸子的甜食,按照埃及的標準,法官的嘴巴應該是非常挑剔的,連法官都喜歡的美味,其好吃程度可想南知,當然,這種“法官的美食”如果拿來招待咱們的有些法官,那是斷斷行不通的,即使拿來喂他們的波斯貓,唯恐也得不到一兩聲可愛的“喵喵”。也怨不得法官們嘴刁,因為中國的美食世界第一。
梁曉聲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有一個情節——某著名民營企業家欠了一屁股的債,他在宴請梁作家時有一位法官作陪,在酒酣耳熱之際,那位企業家對法官說:“別理他們,這事兒你們法院別認真辦。”法官說:“行,那就聽你的。”在座的其他官員習以為常,皆作充耳不聞狀。讀書人所尊崇的“法官的孤獨化、魅力化和貴族化”,在酒筵上全幻化成哥兒們的“義氣”。法官被酒精一麻醉,舉手投足都符合“交情”,一言一語都體現“交換”的法則。
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吃請,是由于問題,譬如《孟子》里的“齊人有一妻一妾者”。明明是日日涎著臉乞食,卻要謊稱天天在吃請。吃請不是充饑,而是表明身份的尊貴。因此,貨真價實的吃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這兩年有些法院嚴肅查處過“吃拿卡要”的法官,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接受吃請而被法院亮了“黃牌”。這些法官大多是關鍵崗位的庭長、審判長,因為正是“關鍵崗位”上的法官,才有“吃拿卡要”的權勢,才有腐敗之“危險”。非“關鍵崗位”的假如有幸登上“關鍵崗位”,當然也是照吃不誤。
有的法院還鄭重其事地出臺了一項規定,舉報法官接受吃請有獎!任何人如果見到該院法官在接受當事人或委托人的吃請,均可向該院有關部門舉報,查證屬實的將旋得200元的獎勵,舉報法官是有風險的,“舉報”之風險與獎金不成比例,難免門可羅雀。不知道這200元的獎金,吸引過幾位敢于招惹法官的勇士。
著名學者秋風寫過一篇題目叫《法官不食人間煙火》的文章,相當精彩,他說:“法官應當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唯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才能對人間的糾紛作出公平裁決。”法官不是神仙,“不食人間煙火”,這個要求明顯太高,至少在現階段難以做到。如粟改成“不食人家煙火”,倒是可以“夠不著,跳一跳”的,經過一番“不懈”的“努力”,或許局面會大為改善。有關人士說:這得花些時辰,有些法官畢竟是吃慣了請的,看見了“滿漢全席”,未免舌頭不聽使喚,一下子剎不住長箸短匙,恰似信佛的吃壽,要全齋不容易。不如先吃個初一十五的半齋,再慢慢熬“過渡”刻全齋,這個“半齋”可不要誤會是另一種形式啊。法官的形象,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法官并不在真空中生活,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七情六欲”的“正常”,吃吃喝喝講人情,會影響司法公正的,這已經成了司法腐敗不可忽視的因素。
編 輯 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