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的上海,還是云高氣爽的晚秋時節。從市區往南行駛,一出奉浦大橋,便有一種空間上的奢侈感。當視覺剛剛適應寬敞的道路、嶄新的建筑以及撲面而來的片片農田時,前方道路口一個巨大的金色鏤空圓球,在陽光下熠熠閃爍,細看,那鏤空的花似葉子也似麥穗,這樣的季節配上這樣的景觀,讓人煞是歡喜。原來,奉賢的現代農業園區到了。
遠遠地欣賞,設計一流的園區辦公大樓,張揚著現代的個性。然而,當你走進大樓,走進農業園區,去觀察,去了解,你的欣賞中也許會多了許多感悟和感動……
和上海許多地區一樣,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奉賢現代農業園區外來人口的數量逐年上升,20平方公里的區域,9個行政村,總共2.2萬多人口中,來奉人員就有9031人,占41%。有些行政村更是成為人口導入型地區。如何讓這批背井離鄉,來奉謀生,正在為園區的建設作貢獻的外鄉人有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在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及時跟進對來奉人員的教育、服務、維權和管理呢?
“關鍵是要摸清你服務與管理對象情況,你才可以有的放矢。”獲悉記者要來采訪外來人口管理情況、外表干練,快人快語的園區黨工委副書記鐘慧英說,“我們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落實以居住證制度為核心的人口屬地化管理模式。”
都說人多好辦事,隊伍多了分工專業化、精細化。然而,在來奉人員居住證辦證工作正式拉開帷幕之際,今年3月,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的一個決定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將原綜治社保隊、社保巡邏隊、外口服務隊、村級聯防隊等多支隊伍予以撤銷,整合組建成一支42人的來奉人員協管大隊。對于這樣的大膽“創舉”,綜治辦王友來主任解釋道,這是經過大量的調研摸底后的合理配置。這不僅克服了以前存在的多頭管理、使用單一、人力資源浪費、政令難以暢通的弊端,而且由于協管大隊隊員通過統一招聘、統一考試選拔、統一培訓上崗,團隊更專業,由金海派出所副所長擔任大隊長,來奉人員服務管理中心負責人任副大隊長,管理更集中。實踐證明,“來奉人員協管大隊”成立后,逐年上升的刑案數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首次出現了下降,今年1-11月,同比去年下降了8.8%。
由于協管隊員的工作職責集來奉人員服務管理,社會治安防范、綜治工作、安全宣傳等于一身,起到一人多職、一職多崗、一崗多能的積極作用,所以被譽為“五員”大將,即:調解員、巡邏員、信息員、服務員和宣傳員。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他們是園區的平安使者。
陳誼村是農業園區內外來人口最多的一個行政村,有3600多人,比本地人都多,相對的協管員也配置得多,有6人(一般每個村3、4人)。按人均分配,每人光辦證就要服務600人,而這種服務不是窗口等待微笑辦理就了事的,需要掛著相機,騎著自行車上門辦理,有時對方不在或者不配合,一證就要跑好多次。
在陳誼村,記者走訪了來奉人員商業一條街,雖然簡樸,但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一邊是農田,一邊是商店,竟也十分和諧。見記者一行走過,不少外來人員還微笑地主動上來打招呼。陳誼村協管分隊長包瑞官介紹說,這里的有些外來人員在這里已安家好多年了。在一個雜貨店里,安徽六安的老李還興奮地拿出口居住辦證率已超過了100%(以登記數為基數),房屋出租簽訂治安責任書率達100%。這都是42名協管隊員走村訪戶換來的成績。
協管大隊的大隊長宋英莉跟記者說起一件事:奉賢的黃桃是全國聞名的,但在往年,每每收獲黃桃季節,都會發生偷桃事件。今年協管大隊成立后,石家村采取措施,加強協管隊員的巡邏力量,守望桃園,偷盜黃桃行為再沒出現,保護了桃園的豐收果實。
同陳誼村相比,石家村的外來人口算是相當的“小眾化”了,811人的村,有外來人員35人。因此,精于管理便成了石家村的一大特色。據說,以拾荒為名行盜竊之實的人是不敢進石家村的,在村里協管人員休息室里,記者看到不少掛在墻上的稈稱,原來都是從那些以收廢品為名來襯里“踩點”的人手上收了今年辦好的居住證給記者看,顯然,他在證明他已經是這個蓬勃向上的現代農業園區的一分子了。
據悉,目前奉賢現代農業園區的外獲的。“我們對村里的每個外來人員都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石家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胡國民對協管人員在村里發揮的巡邏員、信息員、調解員等“五員”作用甚為贊嘆。
其實,何止是“五員”,用當地警方的話說,這支協管隊伍還彌補了公安隊伍警力不足的問題,是維護園區的治安穩定的輔警力量,
2007年4月24日凌晨4時許,協管大隊的唐士均等3名隊員在治安巡邏至轄區陳灣村6組一機耕路段時,發現路邊停著一輛金杯面包車,車內有7名男子,“在這寒冷的凌晨,他們在干什么?”協管隊員頓時警覺起來,他們遂上前盤查。
不料,車內的7名男子見協管隊員上來盤問,慌忙棄車逃跑。隊員們策略地3人合圍1名嫌疑人,最終將其扭獲,當場繳獲蓄電池42只及作案面包車一輛。經警方審訊,該嫌疑人交代了自去年11月間,先后竄至奉賢、金山、青浦、南匯、浦東等地盜竊作案6起(已查證),涉案金額達20余萬元。
2007年11月21日,就園區的外來人口管理現狀,奉賢現代農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蔣雪桃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外來人口是園區建設的一支生力軍,我們許多工地上的建筑工大多都是來滬人員,他們目前生活在我們園區,我們就應該首先考慮怎樣服務好他們,比如他們的生活、教育和保障問題,等等,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好環境。”一見面,蔣書記的一番充滿人情味的話立刻讓記者感受良多。
用蔣書記的話說,整合組建一支外來人員協管隊伍,就是要將原來的只從社會治安管理角度出發,較為單一的,甚至是被動的、對立的、消極的管理轉化為適應園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關注民生的主動服務型管理。
從“管理”到“服務”,顯然,外來人口管理的理念之變,才是建立促進人際和諧,構建和諧社區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