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刑事再押應基于必要性,堅持人道的原則,本刊當期“案件聚焦”《女騙子數次懷孕之謎》一文,反映了當事人王麗在實施詐騙犯罪過程中,因懷孕、哺乳、再懷孕而數次避過拘捕,從而給司法機關的訴訟執法出了難題的現象。這是起極端的個案,它讓人思索:在法律和人道之間,如何堅守底線?為此,本刊約請三位專業人士從多個角度進行法律思考,供讀者在閱讀完案件后更深入領悟法律深邃的內含。
何以對懷孕的疑犯暫不予羈押 王新環
審前羈押制度的基本功在于保障訴訟進行,逮捕意味著羈押。具有懲罰的功效。由于剝奪人身自由的羈押會對行為人帶來一定的痛苦,因此,也應堅持謙抑性原則,此其一,其二、實踐中常將羈押當作辦理刑事案件的一般措施,不羈押反倒成了例外。這顯示出對強制措施的迷信,依賴。反而表明我們缺乏在非羈押狀態下辦理案件的能力。重羈押是一種重刑思想的體現,也是審前羈押制度的扭曲、不良發展,判決有罪后予以羈押是正當程序的應有之意,但是,判決前羈押不被認為違背無罪推定原則,而判決前對嫌疑人實行羈押則是例外而非常態,審前羈押在遵循下列程序下是符合正當程序的:(1)司法官決定:由代表公共利益保持中立的檢察官或者法官進行,(2)立即決定:涉嫌犯罪者失去自由謂之立即,此時即應馬上交由司法官決定,否則即為不適當的延誤,(3)羈押標準:是否羈押不取決于有無罪,而是推測是否顯現潛逃,毀滅證據,威脅證人等跡象。(4)可以舉行聽證:聽取控辯雙方意見,透明地決定羈押或釋放。
羈押應基于必要性,堅持人道的原則,刑訴法第60條第2獻規定,對于應當逮捕的已經懷孕的婦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辦法,注意。此處是“可以”而不是“必須”。是一個選擇性規定,但實踐中正確貫徹了刑訴法人道的精神,多采取非羈押的方式,如果通過非羈押的方式可以保障訴訟進程,對孕婦采取羈押就缺乏必要性,也是不人道的,同時,也違反了審前羈押制度的初衷。
本案王麗是否是為規避法律懲罰而有意的懷孕?似乎缺乏證明。懷孕帶有偶然性。而且懷孕也是人所享有的不可剝奪的憲法權利(憲法第49條,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引申出來的)。對其限制和剝奪都必須基于法治原則,堅持臺比例性,只有經過法定程序,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加以限制。現實生活中,人過一百,形形色色,趨利避害的犯罪人就有可能利用法律的特殊保護規定,故意規避法律。對于懷孕婦女實施殺人、搶劫等嚴重的犯罪能否對其逮捕關押?回答是肯定的,完全可以對其實施逮捕關押;雖然實施的不是十分嚴重的侵財類犯罪,但有證據表明,婦女實施犯罪是以懷孕作掩飾,也是可以逮捕羈押的,關押的目的是防止其再繼續危害社會。同時,必須申明的是,詐騙是對財物的犯罪,它無論如何也不應成為必須羈押孕婦的理由,財物相對于人而言永遠居于次要地位,詐騙帶來的損失也無法與羈押孕婦可能給胎兒、孕婦身體帶來的危險相提并論,當然,普陀區人民檢察院針對本案的做法,無疑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法律的底線必須堅守 林東品
犯罪嫌疑人王麗在實施詐騙犯罪的過程中或因為巧合。或有意規避法律,因哺乳期被司法機關取保候審,在哺乳期屆滿之前又再次懷孕,這就給司法機關出了難題:繼續對王麗取保候審,王麗有可能故伎重演,生下孩子繼續懷孕,即使法院判了,也無法收監執行,在此期間還可能繼續犯罪,從而危害社會;如果對王麗決定逮捕,又明顯地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從本案來看,司法機關處于兩難境地,但即便如此,法律的底線還是必須堅守的。
首先,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個案,且不說,王麗因哺乳期被取保候審后再次懷孕可能純屬巧合,即便是其有意通過再次懷孕的方式逃避刑事拘留或逮捕等刑事強制措施的實施,也并不具有普遍性,法律之所以成為規范,正是在于法律具有普遍適用性,我們不能因一起個案改變或突破法律規定,
其次,我們要準確把握立法的精神。強制措施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偵查和審判,在司法實踐中。是否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措施,不僅要考慮證據,事實條件及量刑條件外。還必須考慮對象是否存在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足以防止的人身危險性的必要條件。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之所以規定對應當逮捕的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辦法,是法律對懷孕,哺乳期的婦女以及嬰兒,胎兒的特殊保護與關懷。是普遍適用的人權精神、人道主義在法律上的體現,正因為如此,我國法律從刑事訴訟開始到刑事執行,規定了對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完善的保護措施,比如,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和二百一十六條還規定,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如果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暫予監外執行,只有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以后而刑期未滿的,才應當收監執行。
就本案而言,王麗即便通過懷孕,生子的手段規避法律,以此逃過牢獄之災,甚至繼續犯罪,司法機關也只能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完成刑事訴訟的過程,對于可能有妨害刑事訴訟甚或有繼續犯罪情形的。司法機關可以動用較多的司法資源對其采取更加嚴密的監控措施,比如采取監視居住的方法,好在王麗自愿地進行了流產手術,具備了收監羈押的條件,司法機關的擔憂得到化解,本案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有關司法機關即便已經意識到王麗懷孕、生子的做法可能為其逃避刑事羈押的伎倆,但仍然堅守法律的底線,這是應予特別肯定的。
矛與盾的斗爭永無止境 湯嘯天
隨著法律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對法律的崇尚正在漸成風氣,與此同時,在陰暗的角落里也會出現專門鉆法律空子的人,有些善良的人怨怪法律的制定不夠嚴謹,其實,法律的嚴密與周全是相對而言的,世界上沒有哪一部法律能夠達到理想的完美狀態,這是因為:高度抽象的法律概念在面對紛雜的客觀現實時,總是難以涵蓋所有的現實生活,特別是逃避法律制裁的動力之大是持有平常心態的人難以想象的,法律更多的是對過去生活經驗的總結。卻要面對今天直至未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立法者認識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會反映得格外突出,這就出現了法律漏洞,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朱蘇力教授所說,法律規避也是制度創新的一個途徑,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不斷地將法律完善,智者千慮,難免一失。由于社會現象變化萬千,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成文法的滯后性和不完善性,法律存在漏洞乃在所難免,面對有人鉆法律空子的現實,普陀區檢察院的檢察官不但能巧識迷霧,而且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挫敗了計謀,達到了維護法律權威,防止“不法者獲利”的作用。
王麗作為一個詐騙涉案金額高達200多萬元的犯罪嫌疑人,竟然在已生育兩個子女的情況下,案發之前又生下第三個兒子,并因為正值哺乳期而被執行取保候審,依照法律的規定。應當逮捕但正在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取保候審。但是,取保候審的局面恰恰是犯罪嫌疑人王麗逃避懲罰的結果和條件,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的,可以取保候審的規定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而王麗“邊哺乳,邊詐騙、邊懷孕”的犯罪手段恰恰是鉆了法律的空子。毫無疑問,法律的規定本身是正確的,法律的有隙可鉆也是客觀存在,我們不可能因為具體規定的有隙可鉆而廢止本身正確的法律。唯一可行的思路是運用其他手段去消弭法網之中的空隙。我國是實行計劃生育制度的國家,犯罪嫌疑人王麗不但以懷孕為名一次次地逃避羈押,阻礙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直接違反了計劃生育的國策,檢察機關請求計劃生育機構出面陪同王麗自愿實施人工流產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更值得贊許的是普陀區檢察院的干警面對王麗再度懷孕的客觀事實,在她還沒有自愿進行人流之前,并沒有草率地變更強制措施,而是依照《上海市計劃生育獎勵與補助若干規定》相關人流帶薪休假的政策。延長了審理期限,給足王麗休養時間,同時與公安加強溝通取得支持,為公安機關逮捕王麗做好了密切銜接的安排。
這一過程中,檢察官嚴格執法的觀念、巧妙利用計劃生育政策手段,人道地處置流產的休息康復等理性因素得以彰顯,對挫敗鉆法律空子的計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有矛必有盾,有盾必有矛”的意義上講,法律的間隙永遠存在,抓狐貍的獵手也永遠不會停止戰斗,逮住狐貍的及時性取決于司法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法律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