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65377;中國從此將逐步告別企業所得稅“雙軌”時代,統一后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定為25%#65377;在遵循國際慣例與立足現實國情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對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主要依據及原則的分析和新政策有關問題的詳細闡述,對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兩稅合并,無論對于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意味著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起點#65377;
關鍵詞: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企業所得稅;新稅法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7-0019-02
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65377;該草案順利通過,中國從此將逐步告別企業所得稅“雙軌”時代#65377;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65377;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65377;對稅法的修改體現了以財稅手段促進社會公平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精神,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65377;
一、統一企業所得稅的主要依據及原則
統一企業所得稅依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內外資企業優惠差別過大,不利于公平競爭#65377;現行的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資金短缺#65380;投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參照一些國家的做法制定的#65377;其重要特點是優惠多,且偏重于鼓勵吸引資金#65377;內資企業所得稅則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原國有企業利潤全部上繳,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高稅負的情況下逐步改革完善的#65377;與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優惠少,費用扣除限制過嚴,不利于公平競爭#65377;第二,內資企業稅前扣除限制過嚴,造成內資企業稅收負擔重于外商投資企業#65377;據有關資料反映,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產值的23%;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金額占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的43%,比全國平均數高出19個百分點;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的增加額占全國工業產值增加額的一半,但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含我國境內企業在境外上市后轉為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僅占全國企業所得稅的18.4%#65377;第三,法定名義稅率與平均實際稅負相差過大,嚴重影響了內資企業的競爭能力#65377;根據現行稅制的規定,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法定名義稅率都是33%,由于減免稅優惠和費用扣除政策的不同,造成實際稅負產生重大差別#65377;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企業所得稅的平均實際稅負,內資企業為25%左右,外商投資企業為11%左右,相差一倍以上,這嚴重影響了內資企業的競爭能力#65377;第四,按企業隸屬關系#65380;投資主體#65380;所有制性質劃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由國家稅務局與地方稅務局分別征收管理,矛盾較多#65377;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次統一企業所得稅的主要原則有:
1.公平稅負原則#65377;一是橫向公平,即要求具有相同能力的納稅人必須繳納相同的稅,不再區分納稅人的資金來源#65380;組織形式#65380;經濟類型等有何不同;二是縱向公平,即具有不同納稅能力的納稅人必須繳納不同的稅,能力高的多納稅#65377;
2.適度征稅原則#65377;該原則要求稅收收入既能滿足國家財政支出的正常需要,又能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協調,并在此基礎上使社會稅收負擔盡量從輕,做到國家取之有度,企業負擔適中#65377;
3.稅收優惠總量適度#65380;形式多樣#65380;布局合理#65380;導向明確原則#65377;總量適度是指應以盡量少的稅收優惠達到對特定行業最有效的鼓勵和扶持,同時考慮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和企業的稅收負擔狀況#65377;形式多樣要求稅收優惠應采取定期減免#65380;加速折舊#65380;投資抵免等多種優惠形式#65377;布局合理要求稅收優惠既要根據不同的區域設置不同的優惠政策,也要注意協調經濟特區#65380;經濟技術開發區#65380;沿海經濟開發區#65380;中西部地區的優惠方式和程度,以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65377;導向明確要求稅收優惠政策應能體現政府的政策意圖,以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為目標,扶持國家鼓勵類產業的高速發展,培育和提升我國弱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65377;
4.高效征管原則#65377;高效征管原則一方面要求稅務機關講究行政管理效率,盡可能節約稅收征管費用,包括節約稅務機關的征管費用和納稅人申報繳納的費用;另一方面要求稅收的額外負擔最小,所謂額外負擔是指由征稅造成的,超過稅收成本以外的經濟損失#65377;
二、新稅法對有關問題的規定
新稅法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稅率調整,25%的統一稅率將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拉到了相同的起跑線上#65377;同時,新稅法還增加條款,防止跨國公司將國內產生的利潤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納稅#65377;其第45條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本法第4條第1款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65377;
在新稅法中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65380;免稅收入#65380;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65377;較舊稅法中“納稅年度收入總額,減除成本#65380;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規定的更為詳細#65377;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稅法中明確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65377;
同時,新稅法強化了對偷漏稅的防范,專門設有“特別稅收調整”一章,共8條#65377;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合作產生的成本支出,按照獨立交易原則分攤;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由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企業需提供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65377;而在舊稅法中,僅有一條規定#65377;
三、對新稅法實施的幾點建議
(一)規范稅基,統一費用#65380;扣除項目和標準
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規范稅基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外部環境#65377;當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費用和扣除標準上存在差異,內資企業的扣除標準要高于外資企業,外資企業的稅基比內資企業要窄#65377;這些差異不利于與國際慣例接軌,是造成稅負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設計適用于內外資企業的扣除標準#65377;
從其他企業取得股息#65380;紅利的處理#65377;外資企業所得稅是采用免稅的稅額扣除法,而內資企業所得稅是采用抵免的稅額扣除法#65377;內資企業分回的利潤或股息#65380;紅利存在一個補繳差額稅款的問題,而外資經營企業則不存在補繳稅款的問題#65377;為避免經濟上的重復征稅和平衡內外資企業稅負,可參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法中的相關規定,統一立法#65377;
加大風險金的提取#65377;目前,我國內資企業所得稅規定的壞賬準備的提取比例只有0.3%~0.5%,風險金的提取比例可以參照外資企業的做法,按照3%的比例提取#65377;
放寬固定資產折舊政策#65377;為了鼓勵資本投資,加快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促進技術進步,對符合條件的所有內外資企業同樣允許實行加速折舊方法#65377;利息費用的扣除,按照國際通行做法企業貸款利息費用可以全部計入財務費用,在稅前列支#65377;
統一工資扣除標準#65377;從公平競爭的角度出發,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后,應允許內資企業的工資在稅前據實扣除#65377;
統一業務招待費和慈善捐贈的扣除上限#65377;統一企業所得稅后,應對這兩類項目的扣除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業務招待費的扣除上,統一參照外資企業適用的標準進行,慈善捐贈的扣除則統一參照目前內資企業適用的標準進行#65377;
(二)統一稅收優惠政策
兩稅合并后,稅收優惠應改變現在以地區優惠#65380;經濟性質優惠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改為以產業傾斜為導向的優惠;優惠形式也要多樣化,借鑒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措施,實行降低稅率#65380;再投資退稅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稅收優惠體系#65377;主要設想:一是按照我國產業政策的要求,重新設計稅收優惠政策體系,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需要確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只要進入相同產業就享受相同的產業優惠政策#65377;二是取消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的兩免三減半的普遍性優惠政策和優惠期滿后出口產品達到70% 再減免的優惠政策#65377;三是改變過去稅收優惠以直接優惠為主的狀況,與《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相銜接,采取加速折舊#65380;提取準備金#65380;稅收抵免#65380;投資抵免等間接優惠手段#65377;由于間接優惠是針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而提出,更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消除直接減免(相當于政府獎勵性優惠)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65377;
(三)采取適當的過渡性措施以維護國家政策的連續性
主要設想:一是取消過去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分別由地稅#65380;國稅部門分別管理的稅收管理模式,將統一后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劃歸國稅部門管理,以防止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利益的需要而亂開減免稅的政策口子的現象產生(這個問題對2002年以來新辦的內資企業已經解決,只需對老內資企業所得稅劃歸國稅管理即可);二是對外資企業正在享受而尚未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其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的不同類型分別設定一個有效期限,如對期限性優惠,如三免二減半的享受,其優惠期可執行到期結束,而對無期限的地區性稅收優惠政策,如15%#65380;24%的稅收優惠政策,則可采取在新稅制執行后即自動失效的方式#65377;三是盡快修訂與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特別是針對稅收與財務處理上的異同進行分析,盡可能地保持稅收與財務處理的一致性,并與國際慣例相結合;四是在新制度出臺后,執行時間與政策的發布盡量有一個過渡期,以一年為宜,即出臺政策能在正式執行前一年先期公布,設定一年的緩沖期以使納稅人有個心理準備而不至打亂其正常生產經營部署#65377;
總而言之,無論對于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兩稅合并都意味著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起點,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65377;
參考文獻:
[1] 許建國,李大明,龐鳳喜.中國稅制[J].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 何珊.關于統一內外企業所得稅的構思[J].財政與稅務,2006(3).
[3] 趙向前.關于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的探討[J].經濟師,2006(6).
[責任編輯 姜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