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對于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65380;農業經營市場化的實現及農業產業化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65377;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網絡基礎建設滯后,農業信息資源欠缺,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低,信息化建設人才缺乏#65377;為此,要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65380;資源建設,提升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加快人才培養,以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65377;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信息化;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30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7-0049-03
2007年1月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5377;現代農業是一個包括產前#65380;產中#65380;產后三大領域的大產業,現代農業采取技術密集型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其經營以市場為導向,其產品擁有統一#65380;規范的標準,其參與者是知識型勞動者#65377;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推進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為此,需要對農業信息化的內涵,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65380;問題及對策等予以明確#65377;
一#65380;農業信息化的內涵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信息的獲取#65380;處理#65380;傳播和應用,從而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包括自然資源#65380;人才資源#65380;市場資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進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的動態演進過程#65377;農業信息化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65380;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65380;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65380;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65380;農業市場流通信息化和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65377;農業信息化既是一種信息形態,又是對農業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的概念描述#65377;
二#65380;農業信息化的意義
1.有利于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以個體農戶小規模分散化的經營為主,農業生產技術主要來自于前人的言傳身教和自身實踐經驗的積累,生產過程受自然環境的制約,農業生產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分散性#65380;地域性#65380;時變性和經驗性#65377;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于農業生產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先進的信息收集#65380;處理和傳遞技術能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65377;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農業生產效率得以提高,農業生產將趨向于農場化經營,農民將憑借現代技術在任何地點監控所有的農場機器和設備,甚至是飼養動物;強大的計算能力#65380;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可以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65380;規范化和集成化,可以加強對影響農業資源#65380;生態環境#65380;氣象#65380;生物災變的監測和預警預報,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控性和穩定性;現代信息媒體的發展拓展了農民的技術來源渠道,使得農民可以通過電視#65380;廣播#65380;網絡等現代媒體學習#65380;交流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種養技術#65377;
2.有利于農業經營市場化的實現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經營以市場為導向#65377;農業經營市場化需要信息化的支撐#65377;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將有助于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和完善#65377;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可以向農民提供政策信息#65380;技術信息#65380;價格信息#65380;供求信息及氣象信息等,發布指導性的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指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合理地進行生產決策#65377;利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65377;
3.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65380;專業化生產#65380;一體化經營#65380;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65380;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65377;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業信息化#65377;信息化貫穿了農業的產前#65380;產中和產后:產前,農戶及相關企業需要通過農業信息平臺了解市場信息,進行生產規劃,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產中,生產的數字化#65380;智能化和精確化有助于提高生產和管理的效率,也有助于實現農產品的高品質和高標準;產后,農產品的加工#65380;流通和農副產品銷售也離不開農業信息化#65377;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65377;信息技術應用有助于加強龍頭企業與不同類型的農戶聯系,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擴大市場交易范圍,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和風險,發揮專業大戶帶動作用,這也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65377;
4.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高產量#65380;高質量#65380;高效益農業#65377;它不單純著眼于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經濟#65380;社會#65380;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追求整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65377;生態農業的內涵包括食品安全#65380;農村生態環境保護#65380;農民素質的提高#65380;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以及農業的集約化經營等#65377;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65377;農業信息化能夠促使農民更為精確科學地使用化學制品和飼養動物,減少環境污染,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提高農副產品的食用安全性#65377;如“土壤肥料信息系統”應用于養分資源管理,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農田灌溉自動決策系統”的推廣可以充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65377;農業信息化建設也為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條件,有利于農民素質的提高及其生產方式的改進#65377;
三#65380;我國農業信息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將系統工程#65380;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65380;遙感#65380;專家系統#65380;決策支持系統#65380;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啟動了農業的信息化進程#65377;近年來,農業部組織開展的“金農”工程#65380;“三電合一”工程和“信息化村示范工程”等進一步加速農業信息化建設#65377;目前,我國信息化建設在數據庫#65380;信息網絡#65380;精細農業以及農業多媒體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5377;但總體而言,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農業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較多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農業信息網絡基礎建設滯后
目前,政府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有限,投資主體渠道狹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備,農村整體信息網絡尚不完善#65377;近年來,農村地區的廣播電視及電話的普及率提高較快,但這些傳統傳播媒體所傳遞的農業信息量相對較小#65377;而網絡媒體作為現代信息傳播的主力軍,其在農村地區的普及還任重道遠#65377;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我國鄉村網民數量一共是1 931.4萬人,網民普及率僅為2.6%#65377;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65377;
2.農業信息資源欠缺
農業信息欠缺不僅包括數量上的欠缺,還包括質量上欠缺#65377;近年來,農業網站的數量有所增長,但網站規模較小,分布不均,管理分散#65377;農業信息采集過程中,采集標準化程度低,指標體系不健全;信息采集后,信息處理手段落后,信息的實效性#65380;綜合性#65380;指導性受到影響#65377;農業信息體系內資源繁雜,缺乏對信息的整合和處理,造成了農民信息的利用率低下#65377;
3.農民的信息資源消費能力低
首先,當前農民的信息獲取成本較高(如需進行技術培訓#65380;購買電腦#65380;支付上網費等),但信息運用還主要停留在了解天氣和價格信息等初級層次上,對于信息技術在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應用較少#65377;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影響下,農民消費意愿不足;其次,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也影響了農民對信息科技的運用能力,農民在心理上對信息技術敬而遠之;再次,農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封閉性也使得其信息意識淡薄,對網絡技術的信任度較低#65377;
4.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缺乏
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的是既了解農業經濟知識又具備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為農業信息的收集處理#65380;農業生產自控體系的操作等農業信息化工程是無法依靠單純的信息通訊人員或農業技術人員實現的#65377;但目前,農村基層工作條件落后,人才引進力度薄弱,現有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缺乏計算機網絡等相關技術知識,而能夠分析整合農業信息資源的人員就更少了#65377;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匱乏直接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進程#65377;
四#65380;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策
1.加強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創新農業信息化的投入機制#65377;農業信息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排斥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65377;政府應動員#65380;統籌#65380;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拓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渠道#65377;在此過程中,可以重點引導通信運營企業的參與,因為他們不但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者,也是關鍵技術的提供者,更可以在資金投入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65377;其次,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加大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盡快建立相對完整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加強信息網絡軟硬件的升級更新,加強農業信息數據庫的研制和開發,加強自動化監測預警體系#65380;控制體系#65380;決策體系的研制和運用#65377;
2.加強信息資源建設
農業信息資源的建設包括信息的開發#65380;采集#65380;整合以及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65377;首先,要建立完善農業信息指標體系,調整布設信息采集監測點,開發統一信息采集軟件,建立標準統一的信息數據庫,提高信息采集的實效性;其次,要加緊完善農業系統內的信息共享機制,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65377;要加強對信息的分析處理,提供綜合信息分析意見,增強信息的科學性和指導性;最后,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制度,盡快形成信息發布工作的制度化#65380;規范化#65377;各級部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研究制定信息發布制度,開辟發布窗口,拓寬信息發布渠道#65377;
3.提升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
首先,要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力度,普及科技興農#65380;信息興農的理念#65377;要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試點,讓農民切實看到#65380;體會到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對農業信息化形成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從而加快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與推廣;其次,要加強對農民信息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查閱信息#65380;分析信息#65380;運用信息的能力,激發農民的信息消費熱情;再次,要向農民提供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業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民就近,甚至在家就能獲取信息#65377;要在政府投入和技術發展的支持下逐步降低信息消費價格,增強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65377;
4.加快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
人才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加快改革農業信息技術人員的供應機制,通過培養引進建立起一支由政府信息管理人員#65380;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村信息員組成的信息服務隊伍#65377;此外,要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380;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5380;中介組織的信息服務人員和農業生產經營大戶#65380;農村經紀人為前期重點培訓對象,通過培訓使其初步具備收集#65380;分析#65380;傳播信息的能力,充實農業信息技術人員隊伍#65377;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以農業信息技術培訓班等形式開展;也可以依托農村遠程教育培訓系統,通過遠程教育實現培養目標#65377;
參考文獻:
[1] 宗煜,徐紅琳.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思路探析[J].農村經濟,2006(12).
[2] 茍明俐.從農業信息化維度探尋農業現代化之路[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4).
[3] 李莉.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9).
[4] 熊尚鵬.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的理論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06(6).
[5] 盧麗娜.農業信息化基本理論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HEN Xiao-me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Fujian RadioTV Univertic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s a valuable means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romote farmer'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bility, speeds up the raise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Key word: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