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湖南的區域經濟特點和區域制造業的優勢,通過大型制造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前向#65380;后向或橫向聯系,形成一種具有互補共生機制的區域集群化模式,使湖南由“制造大省”變為“制造強省”#65377;由于湖南制造業具有初級生產要素的優勢,因此,湖南的非金屬礦物制品#65380;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目前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這些行業對能源礦產消耗極大,必須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由初級生產要素的簡單利用轉向對高級生產要素開發#65377;
關鍵詞:湖南;制造業;集群化;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7-0153-04
1 引言
一個區域的工業化發展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處于核心地位的制造業的發展#65377;湖南近幾年的工業增長主要得益于對制造業的重點投入,通過制造業的結構升級和產出增長帶動了全省經濟的發展(表1)[1]#65377;

從表1數據可知,2004年,湖南省500萬元以上新開工項目1 566個,計劃總投資542.69億元,而新開工項目重點分布在制造業#65377;但是,對湖南制造業結構而言,仍有許多不足之處:(1)制造業優勢集中于傳統的資源型產業或原材料產業,基礎制造業的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65377;作為有色金屬之鄉,湖南制造業的原料與加工產值之比僅為17.4∶1[2]#65377;(2)科技含量高的制造業所占比重仍明顯偏低#65377;例如,通信設備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03年的工業產出比重僅為2.83%,而在全國,這一行業比重為11.13%[3]#65377;(3)從制造業的專業化分布來看,湖南的十大制造行業中,只有煙草加工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的區位商比較高,其余行業的區位商大多在1左右徘徊,區域專業化優勢不明顯(表2)#65377;

上述分析表明,湖南制造業不足實際上表現在整體實力的不足,即使單個點上出現優勢,也很難拉動全省的工業增長,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65377;因為區域優勢并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企業的規模#65380;效率#65380;創新上,更應該表現為區域內由政府引導的整體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上,其中,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65377;
對于每個特定區域的制造業來說,由于其產業關聯程度較高(如生產程序的銜接#65380;物料供求關系的密切),對企業的進入規模也有限制,且一些技術研發亦需要企業與企業之間#65380;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RD協同[4]#65377;因此,這就決定了制造業在區域集群化發展方面具有內在要求和潛在發展優勢#65377;
湖南是一個制造業大省,根據湖南的區域經濟特點和區域制造業的優勢,可以通過大型制造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前向#65380;后向或橫向聯系,形成一種具有互補共生機制的區域集群化模式,打造湖南制造業集群競爭力,使湖南由“制造大省”變為“制造強省”#65377;
2 湖南制造業發展模式選擇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企業為了壟斷市場#65380;避免競爭,達到自我強化的目的,一般會選擇兩種途徑:一是通過跨區域的兼并聯合,形成企業彼此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產業鏈,從而實現鏈內企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即通過“縱向一體化”形成壟斷結構優勢#65377;二是通過區域內的產業聚集,即在某個特定行業中,將地理上鄰近#65380;產品上有關聯的多個企業或法人機構彼此聯結,實現資源共享#65380;技術共通#65380;優勢互補#65380;市場共有的“產業聚集體”,從而利用區域產業的總體優勢,使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產生節約成本的效果[5]#65377;對湖南制造業而言,究竟選擇哪種途徑或模式更為合適呢?
2.1 湖南制造業“縱向一體化”分析
首先,“縱向一體化”通常會以犧牲企業生產經營靈活性為代價,導致效率損失[6]#65377;特別是“福特制”的“縱向一體化”對資本密集的要求極為苛刻,基本上每一個生產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65377;而湖南在制造業上的投資本來就很有限,新上的規模制造業已然不多#65377;在這種情況下,對投資的利用必然精打細算#65377;
其次,湖南制造業雖然在專用設備#65380;交通運輸設備#65380;石化#6538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領域大中型企業占據了很大比重,但基本情況是整體科技實力不足,產品開發能力較弱;尤其是新產品轉化為利潤的能力欠缺(如專用設備制造業中,新產品利潤與收入之比僅為2.00%)#65377;即使是大型企業也尚未完全形成生產結構和管理結構方面的競爭優勢,且加工能力弱,產業鏈短#65377;
第三,湖南制造企業的總體贏利水平較低#65377;2005年,每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稅為9.04元,產值利稅率僅為7.94,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65377;其中,大型企業雖然比中小企業要好些,但其自身尚在不斷調整適應中,對中小企業的縱向帶動作用較差#65377;
由此可見,湖南制造業目前并不具備實現“縱向一體化”優勢#65377;即使個別企業,如三一重工#65380;湘鋼等形成內部規模經濟,成為一個增長點,也很可能因為產業關聯性差,在促進區域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方面起不到由點及面的帶動作用#65377;
2.2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分析
根據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觀點,區域性集群結構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規模報酬遞增條件下,能更好地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共享,更好地形成對中間產品供應商的吸引,更好地促進區域內知識的凝結和技術的外溢,從而形成資本聚集與財富累積的強化機制[8]#65377;實際上這種競爭優勢還可以使本來處于劣勢的產業在專業化的分工體系中,在交易成本尚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前提下,既擴大經營規模,將企業邊界擴大到網絡化的企業組織,又不以犧牲效率為代價,而這正是企業內部“縱向一體化”所不能及的#65377;
按照這一觀點來考慮,若要使湖南制造業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區域競爭力,除了要依靠擁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創新能力的大型企業外,還要借助包括相關的中小型企業#65380;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在內的多種力量#65377;這樣既可以考慮從單個企業的自身發展能力上尋求突破,也可以從產業聯系#65380;區域經濟環境的角度尋求行業聯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產業集群優勢,通過合理的多種經濟要素聚集,形成區域性的集群結構#65377;
在制造業集群化模式的選擇上,筆者認為,湖南宜采取多樣化形式#65377;具體做法是:第一,對產業配套要求嚴格#65380;生產系統復雜#65380;核心企業作用明顯的制造企業,如裝備制造業#65380;電子設備制造業#65380;化工產品制造業等領域,宜選擇“輪軸式”區域集群模式#65377;因為這些企業多是湖南省大中型制造企業,且年產值占全省制造業總產值的80%以上,當然要發揮它們的核心作用;第二,對那些規模較小#65380;產品具有很強替代性和互補性的制造行業,如食品加工業#65380;服裝制造#65380;家具制造#65380;家用電器制造等,可朝著競合互動的“意大利”式區域集群模式發展,通過水平分工形成特色優勢;第三,對于電子信息#65380;生物工程#65380;新材料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產業集群對信息共享#65380;政府公共服務要求較高,且對資金和技術要求密集#65377;因此,宜采用“衛星平臺式”區域產業集群方式#65377;總之,湖南制造業點多面廣,呈現多樣化趨勢,并不僅僅局限在一種或幾種方式#65377;
3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發展的條件
3.1 市場與區位條件
區域經濟學基本原理表明,當特定產業區間或地區市場的規模可觀時,地方的市場需求便有助于建立競爭優勢#65377;因此,湖南制造業集群化發展首要考慮的就是當地的需求,包括制造集群內部的互相供求和集群對外部市場的供給#65377;前者表現為產品價值鏈的上下游關系,后者則體現為集群在地方的根植性#65377;以湖南的工程機械行業為例,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生產過程中對鋼鐵#65380;產品配件的需求以及對信息技術#65380;勞動力市場服務的要求;其次,還要在市場銷售中滿足本地的多樣化需求,如在開發工程機械#65380;運輸機械的同時,必須同時重視電機設備#65380;輕工專用機械的推廣和應用#65377;
從外圍的需求來看,北部以武漢為核心的重工業經濟圈中的一些產業,比如汽車工業的配套能力仍有欠缺,恰與長株潭經濟圈在機械加工制造上的優勢形成互補關系#65377;向南,隨著湖南逐漸融入到“泛珠三角洲”體系,湖南制造有與粵港澳對接和合作的條件#65377;目前,“珠三角”地區面臨市場空間的突破,而湖南經濟發展則需要引入大量外源性資金以及輸出工業品,兩地具有合作的現實基礎#65377;西部的“大西南經濟聯合體”雖然與湖南同為資源性內陸省份,但雙方的資源形成鮮明互補#65377;如西部省區擁有豐富的油氣#65380;鉀鹽和礦產資源,而湖南在這方面雖相對貧乏,卻擁有一批基礎較好的石油加工及有色金屬加工企業,雙方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9]#65377;更為重要地是,在“中部崛起”的機遇面前,湖南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努力把湖南省建成長江三角洲制造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65380;支柱產業配套基地#65380;擴散產業的協作基地#65377;
3.2 區域內與區域間的競爭條件分析
從理論上說,在競爭的壓力下#65380;特別是當競爭對手面對相同的生產要素和市場條件時,競爭者將被迫尋求其他競爭方式[10]#65377;如果企業集群具有良好的競爭環境,就會使企業的注意力從削價競爭轉移到對RD的投資#65377;于是,區域內部的企業競爭就會成為鞏固地方產業升級的支撐力量#65377;
對湖南制造業而言,無論是區域內還是區際間的制造業,其發展都呈現出趨同趨勢#65377;首先,省內城市之間工業結構趨同#65377;湖南省14個地州市之間的相似系數平均為0.9823,其中,郴州市與懷化市的結構相似系數甚至達到了0.9993[11]#65377;其次,周圍省份,特別是廣東#65380;湖北兩省的制造業給湖南制造業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65377;第三,中部地區制造業典型特征是“結構趨同性”嚴重#65377;因為中部省份大都以能源#65380;原材料的初級加工工業為主,且彼此之間缺乏產業上的相互支持#65377;例如,湖南的汽車#65380;電子#65380;化工#65380;機械#65380;冶金與安徽#65380;江西#65380;四川都有很高的相似度#65377;這種“結構趨同”現象無疑會導致資源的重置,導致區域內及區域間的激烈競爭#65377;然而,結構趨同并不可怕,可怕地是在市場運行中,缺乏有效的淘汰機制和保障機制[9]#65377;關鍵是要使企業脫離低檔次的惡性競爭,而轉向產品的差異化層面,而這正是聚集制造要達到的效果#65377;
4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培育與演變
4.1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培育
一定區域內產業集群的培育需要生產要素#65380;市場需求#65380;關聯產業#65380;域內外競爭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群培育環境#65377;生產要素包括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65377;前者是指自然資源#65380;半熟練或不熟練的勞動力以及地理位置#65380;氣候等自然存在或僅需要較少投入就可獲得的生產要素#65377;后者是指通過對初級生產要素的投資或創新發展而獲得的諸如基礎設施#65380;人力資本#65380;科學技術等要素#65377;
對湖南制造業而言,具有初級生產要素的優勢表現為:全省42種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藏的保有儲量位居國內前五,其中銻#65380;鎢#65380;鉍的儲量名列世界首位;同時,湖南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省,具有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優勢,而欠缺的是高技術人才#65377;因此,筆者認為,即使湖南的非金屬礦物制品#65380;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目前在全國占有優勢,但由于這些行業對能源礦產消耗極大,如果不及時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由初級生產要素的簡單利用轉向對高級生產要素開發,那么,其前景岌岌可危#65377;尤其是在全球信息化趨勢日漸明顯#65380;綠色制造業逐漸成為主流的大背景下,這種需求就更加迫切了#65377;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從何著手呢?比較合宜的發展戰略是積極培植適合本省特色的“裝備制造集群”,如通用與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65380;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65377;一方面,裝備制造業是高就業#65380;低耗能#65380;高附加值產業,可以緩解湖南近些年工業能源消費大量增加的不利局面#65377;另一方面,裝備制造業雖然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的性質,但作為組裝式工業,它兼具勞動力密集的性質,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65377;最重要的一點是,裝備制造業的縱向連接效應使其可以“前向”承接湖南的資源優勢,使湖南的制造業由資源依賴型向加工型轉變,同時,又可通過“后向”連接效應承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產業轉移#65377;
4.2 湖南制造業集群化演變
從集群演進的動態性看,制造業區域集群的發展既要考慮靜態時的產業關聯和對地方經濟結構變動的影響,又要顧及到集群自身的成長潛力#65377;從這一角度出發,湖南要逐步擺脫單一的資源依賴型模式和產業的單向鏈接,逐步形成橫向與縱向密切結合,產業鏈上#65380;中#65380;下游緊密相連,產品加工型#65380;網絡開發型和生態制造型相互共生的產業集群#65377;
具體說來,在制造業發展廣度上,湖南可以發展產品互補性強或對產品形成具有服務加工性質的行業;在發展深度上,湖南應重點考慮裝備制造業中的一些特色產業,經過裝備制造和制造服務的階段,最終形成由初級產品加工#65380;深加工#65380;制造廠#65380;供應商#65380;廢棄物再利用等具有良性循環功能的生態型企業群落#65377;這既是制造業集群的演化途徑,又是湖南走新型化#65380;節約型制造的必由之路#65377;
由于制造業的門類很多,行業類型不同,對地域的依賴程度和角度也自然不同#65377;因此,制造業聚集規模以及聚集類型演化上也會因地而異,因時而異#65377;對湖南省制造業而言,除了食品制造和煙草加工業之外,優勢產業多為資源依賴型的偏重型產業,且處在產業鏈條上游的企業居多,柔性程度差#65377;但其中仍有部分行業由于對技術#65380;產業分工有很強依賴,不乏區域集中的潛力#65377;例如,從1998—2002年,造紙及紙制品業#65380;煙草加工業#6538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5380;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14個行業的行業集中度已經呈現逐步上升的態勢#65377;對于這些已經呈現集群潛力的行業,就要重點扶持,使其成為具備累積強化能力的集群#65377;
5 結論
從總體上構建湖南制造業的區域優勢,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培育產業集群的形成:(1)使科研機構#65380;高校#65380;企業#65380;市場需求等相互銜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加快生產要素的優化#65377;大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和技術工人,使現代制造業所需的各類人才能滿足產業集群的要求#65377;(2)在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6538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等關聯性強#65380;有聚集潛力的行業;對電子通信設備#65380;高分子制造等高技術行業要以彌補本地劣勢#65380;解決瓶頸約束為出發點,不可盲目求高#65380;求新#65380;求規模#65377;(3)對于企業集群來講,當地的需求自然關鍵,但更多時候域外的相關需求更具有針對性,特別是對于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而言,企業的外向發展就更為關鍵,因此,必須處理好內需與外需的關系,要在發展域內企業相互需求的基礎上,促進制造集群與周邊地區的合作#65377;(4)在區域內及區際競爭方面,回避競爭#65380;“條塊分割”并不可取,因為可怕的并不是競爭,而是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政府應該致力于消除企業競爭的障礙#65380;發展集群內及集群間的競合關系,這才是提升結構競爭力的動力所在#65377;
參考文獻:
[1] 湖南統計信息網(http://www.hntj.gov.cn/):2005決策咨詢報告,做大做強湖南制造業的對策研究.
[2] 湖南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總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4] 王健康,張筱峰,胡躍紅,喬立娟.湖南產業發展動態分析與結構調整策略[J].經濟地理,2005(3).
[5] 何天祥,朱翔,鄒雪純.湖南產業結構效益研究[J].經濟地理,2005(3).
[6] 景芝英,徐雪梅.試論聚集經濟的本質[J].財經問題研究,1998(11).
[7] 湖南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9] 張杰,劉東.我國地方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基于組織分工架構的一個初步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5).
[10] 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高登第,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37.
[11] 羅文.湖南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6(3).
On Study of Developing Congregated Mod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Hunan Province
PAN An-min, ZHANG Jin-hai
(Business school,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advanced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Hunan province should develop a congregated model according to its actuality and existented problem in this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at, it has been analysed to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the model and approach of breeding and evoluting.
Key word: Hun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ngregated model; industry structure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