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的不斷擴大,出現了大規模跨省區的人口流動#65377;盡管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很多,但當前引起我國區域間人口流動的主因素乃是經濟因素,經濟利益是激發人口流動的強大動力#6537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地區間#65380;城鄉間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較大規模由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向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流動#65377;因此,要引導人口合理流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65377;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人口流動;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7-0157-02
一#65380;庫滋涅茨的人口再分布理論
人口流動一般是指人們由于經濟因素或社會因素離開日常生活的居住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通過地域間流動改變人口規模和結構#65377;庫滋涅茨在分析19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口再分布與經濟發展的歷史時指出,經濟發展與人口的區域再分布相互緊密聯系#65377;他認為,經濟增長由技術變革引導,而人口分布變動則是適應經濟機會變化的結果#65377;同時,人口流動在性別#65380;年齡#65380;種族#65380;家庭地位#65380;教育程度#65380;健康狀況等諸多社會及人口學特征方面是具有選擇性的#65377;相比之下,以尋找工作為背景的流動人口會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更能促進經濟發展#65377;庫滋涅茨的人口再分布理論對于解釋我國現階段區域經濟差異下的人口流動具有重要意義#65377;
二#65380;我國區域經濟差異下的人口流動研究
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各地區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化現象[1]#65377;區域經濟差異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6537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國各地區的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擴大#65377;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主要表現在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差異,以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GDP來說(按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劃分的新三區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西部地區人均GDP按各省區加權平均計算相當于東部的65%和53%,到2000年,中西部地區人均GDP與東部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分別下降到53%和41%,與20年前相比,分別落后了12個百分點,到2002年,占東部的比例分別降到了49%和39%,不足東部地區人均GDP的一半,且差距呈加劇之勢[2]#65377;
伴隨著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擴大,我國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表現出以下特征:
(1)人口流動規模呈不斷增長之勢#65377;經濟活動在空間的不均衡分布必然導致人口和勞動力的空間流動#65377;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擴大#65377;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人口遷移#65380;戶籍政策的逐步松動,長期以來被壓抑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逐漸釋放,人口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65377; 據1982年“三普”調查,全國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動人口657萬,到1990年“四普”時便上升到2 135萬,增長2.25倍#65377;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25億,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流動人口已突破1.4億#65377;可見,我國人口流動的規模自改革開放以來呈不斷增長之勢,并在近期表現為更快的增長#65377;
(2)在跨地區流動人口中,人口主要由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流向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65377;根據2000年中國“五普”資料顯示,在全國跨省流動的4 242萬流動人口總數里面,流出人口最多的是四川省,其次是安徽#65380;湖南#65380;江西#65380;河南#65380;湖北#65380;江蘇#65380;貴州#65380;浙江和河北,這10個省區流出人口達3 113.9萬,占全國的73.4%#65377;其中,前6個省份流出的流動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總數的59.3%#65377;流入地則以廣東省最多,在總量中獨占1/3,其次為浙江#65380;上海#65380;江蘇#65380;北京和福建,以上6省合計即占了總量的68.5%[3]#65377;我們可以看出,流出地的前6個省份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區,而10大流出人口大省中有8個(除去浙江和江蘇)位于中西部地區;有8個(除去浙江和江蘇)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有8個(除去浙江和江蘇)是我國人均地方財政支出最低的省份#65377;流入地的前6個省份則全部位于東部地區#65377;
三#65380;區域間人口流動的動因分析
引起人口流動的因素很多,既有社會因素,又有經濟因素#65377;對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研究一般認為,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經濟性因素是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階段時,經濟性因素的影響將減弱,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將增大#65377;由于我國整體上還處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階段,因此,從我國目前而言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動#65377;學術界有關人口流動動因的理論很多,這里筆者認為,從宏觀上分析我國當前區域間人口流動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是堂納德·博格的推拉理論#65377;目前,我國區域之間生產和生活水平相差懸殊,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成為人口流動的推力因素;而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則迅速發展,成為人口流動的拉力因素#65377;正是在這種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國現在大規模的區域間人口流動#65377;具體來說,引起我國目前區域間大規模人口流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區域間生活水平的差異#65377;我國地區間#65380;城鄉間生活水平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距還在持續#65377;這里筆者認為,用一則報道里所描繪的外國人眼中的“三個中國”,更能說明問題#65377;第一個:外國人初次來中國,到了北京#65380;上海#65380;廣州#65380;深圳#65377;他們看到的是:中國是一個發達國家,擁有現代化的城市#65380;豪華的賓館#65380;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生活水平#65377;第二個:外國人到了河南#65380;山西#65380;陜西#65380;新疆及東北,吃住在縣城#65377;在他們眼里,中國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65377;第三個:外國人去過諸如甘肅#65380;貴州#65380;青海#65380;內蒙古等地的農村,在鄉鎮#65380;村莊體驗過生活,對農村有較深認識#65377;他們看到,中國是一個還很落后的發展中國家#65377;當然,這里可能舉的只是一個例子,但我國目前地區之間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確是不爭的事實#65377;這種差距形成區域間強大的推拉力,是促成我國目前區域間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因素#65377;
其次是區域間就業機會的差異#65377;筆者認為,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講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就業問題#65377;而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就業機會的不平衡#65377;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國家政策上的優惠及地理位置的優越,其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65377;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人們對社會服務需求的迅速增長,大大刺激了這些地區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從而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65377;與此同時,中西部廣大的農村地區,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耕地面積的遞減,勞動力數量的遞增,使得廣大的農村地區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65377;這樣,就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不斷的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的民工潮和人才的“孔雀東南飛”#65377;這種地區間在就業機會上的不平衡,成為影響我國目前人口流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65377;
四#65380;引導人口合理流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
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有利于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另一方面,則可能擴大區域經濟差異#65377;人口流動對縮小地區差異的積極作用主要通過三方面得以體現:其一,在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前提下,中西部流出區人口的減少有利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其二,流出區人口匯回流出地家鄉的款項客觀上緩解了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65377;同時,外出匯款也有利于當地的資金積累,加快流出地的經濟發展#65377;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各地農村流動的人口,歷年匯回家鄉的款項和返回投資金額達2 000億元;其中四川有60億元,安徽有70億元,加上湖南#65380;廣西#65380;江西和湖北,上述6個省#65380;區收入的款項和投資額估計有280億;其三,一部分流動人口的回鄉創業,也對原流出區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65377;這些人大都具有一技之長,對改變原地區的思想觀念起著間接的引導作用,從而有利于從經濟和觀念兩方面縮小地區間的差距#65377;人口流動在擴大區域經濟差異方面主要體現在:大量的人口由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流向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為這些地區增加了勞動人口數量,而高教育水平的人口更集中地指向東部沿海地區,共同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65377;人口流動對于原本比較落后的地區而言,由于大量的人口流出#65380;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流出,使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影響本地區經濟的發展#65377;
上述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差異兩方面的影響看似矛盾,其實不然#65377;在當前情況下,人口流動并不必然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縮小區域經濟差異不僅僅需要人口流動,還需要其他各種生產要素流動#65377;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人口流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65377;只有開放的經濟,開放的社會才會發展,才有可能縮小地區間的差異#65377;因此,從我國目前而言,為了更好地發揮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必須在發揮經濟政策對人口流動的調控作用的同時,使人口流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65377;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65377;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國家仍應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地域差異,從而達到合理引導人口流動的目的#65377;另一方面,各地區應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建立統一#65380;開放#65380;競爭#65380;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滿足各地區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勞動力的需要#65377;進一步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逐步調整大中城市戶口遷移政策,保障人口的正常流動,促進人口在城鄉#65380;區域間合理流動和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資源#65377;從而最終達到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目的#65377;
參考文獻:
[1] 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 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20年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