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強調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四大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加繁榮,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文化建設要與優秀文化傳統相承繼,與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和現代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相接軌,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適應,因此在發展中將不可避免遭遇一系列體制性和觀念性的障礙,需要我們不斷解放思想。
第一,讓思想從工具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戰略高度把握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關于文化建設的地位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著單純從現代化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精神動力等層面加以認識的工具主義傾向。一些人只知有文化“產業”,不知有文化“事業”;只追逐眼前利益,忽視長遠效益;只注重對經濟的動力推進,不關注公民文化權益的實現。其實,馬克思早就指出:精神、文化建設既表現為對于物質生產的工具、方法和動力的作用,也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和確證,還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反映了人類的理想追求。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來臨,當代世界正在逐漸演變成為一個以文化為聯結橋梁、發展動力和評價標準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領域辯證統一的總體世界,傳統的以軍事實力為主軸的世界競爭格局正逐漸讓位于以文化為內核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特別是當代中國開始進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新時代。這一變化了的新的時空坐標,要求我們應從手段和目標相統一的高度,將文化建設既視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根本動力,也看作基本內涵、根本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第二,讓思想從經濟主義的迷霧中解放出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主義成為相當多的人的思想信條,其主要表現就是崇尚經濟至上并以一切手段追逐物質財富。就文化建設而論,經濟主義割裂了物質和精神、經濟和文化的辯證統一,或者離開精神、價值、理想片面地追求物質享受,使社會失去了道德,使人生失去了價值,使人類失去了理想。信仰、信心、信任危機以及誠信缺失,成為制約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重大障礙;或者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文化建設,以GDP作為衡量文化建設的根本標準。談文化,其出發點在地方經濟、落腳點在個人政績。經濟主義的意識形態把一切建立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掏空了社會生活的道德基礎和倫理根源,使一些人從過去的“政治人”演變為單純的“經濟人”。這表明,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擺在全黨全社會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只有通過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才能實現從“經濟人”到“社會人”或“和諧人”的轉變,使其保持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對社會關系、社會矛盾的深刻洞察,逐漸成為一種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第三,讓思想從封建心習的羈絆中解放出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文化建設。與世界其他文化不同,中國文化具有連綿性的特點,它使得諸多封建心理和習慣表現出了極為頑固的特性,它們不斷糾纏著人們且與現代化建設發生各種沖突。例如,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國人養成了愚昧盲從、因循守舊、散漫遲緩、缺乏時間和效率觀念等不良心習;又如,在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下,國人形成了講親親、重關系、搞圈子;尊官、敬畏官長;家長作風、一言堂;封建迷信等不良心習。無疑,尊官貴長、家長制、愚昧盲從與現代民主精神,庸俗心習與崇高理想,因循守舊與改革創新,家庭本位與個性自由,悠閑散漫與重視紀律、效率,彼此之間無不形成尖銳的沖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左”的和右的思潮,既是復雜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反映,也是諸多陳舊心習作用的結果。正因為此,當代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著極為艱巨的反封建的歷史課題。對于種種封建心習,亟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勇于變革、勇于創造。
第四,讓思想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積極構建文化建設的互動機制。形式主義是文化建設的一大頑癥,主要表現為:或者滿足于抽象的本本和教條的演繹、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空話、套話連篇;或者為追求政績,搞花架子、面子工程,勞民傷財;或者熱衷于語詞的組合、新術語的引用等所謂形式的革新,缺乏創新;或者搞行政崇拜,在文化建設中滿足于定計劃、下指標、給任務、作指示。凡此種種,其實質皆為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違背了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為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就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為根本標準,在激活不同主體的建設積極性上下功夫。為此需要變革獎懲機制,創造寬松的自由探索氛圍,培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空氣,形成不同主體有機互動的良性機制。一方面,要建構中國和世界的互動機制,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又讓中國了解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在文化交往中擴大共識,使我們明白哪些需要堅守、哪些需要改進,哪些是我們的特色、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價值理念,在這基礎上構建起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且實現了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建構政府和民間的互動機制,使黨和政府能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在充分反映民意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既致力于解決終極關懷、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又以平實的理論、切實的實踐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問題。十七大提出的“公民意識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發展文化產業、滿足文化需要等理念,反映出來的正是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的文化建設新氣象,它包含著理性、務實、開放、民主、全球視野等諸多文明要素。
第五,讓思想從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走文化建設的綜合創新之路。回顧近代以來的多次文化大爭論,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時至今日,它仍時有所見。在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思想和多樣化社會思潮的關系問題上,一些人或者對多樣化思潮心存恐懼,或者對一元化指導思想心懷疑慮,將二者機械地割裂開來。既無視指導思想一元化的歷史和邏輯必然性,又沒有看到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必須通過多樣化表現出來;在差異性和同一性的關系問題上,一些人陷入對立思維而不能自拔,不能將尊重多樣、存異不論、異中求同和標新立異有機統一起來,甚至經常企求以行政手段強行統一言論;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關系問題上,或者以所謂的“民族特色”否定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法治、博愛等人類的共同文明成果,或者以所謂的普世性機械照搬西方社會的價值理念;在時代性和民族性的關系問題上,或者只見中外不見古今,或者只見古今不見中外。應該看到,當代中國文化正處于不斷選擇、自主創新的關口,必須要認真克服形而上學并確立綜合創新的思維方式,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立足中國實際,遵循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發揚民族的主體意識,兼容并蓄、辯證綜合、不斷推進集民族性和時代性為一體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再創造。
總之,通過解放思想這一強大法寶,扎實推進文化建設,以豐碩的成果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出有力的應答。
相關鏈接: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第三部分,《人民日報》2007.10.25
(2)《就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黨的十七大秘書處負責人答記者問》,《人民日報》2007.10.26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