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參加中國共產黨60周年。60年是一個甲子,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僅僅是一個瞬間,可是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卻只有一回。當時先后參加我們同一個地下黨支部的大約有40來人,沒有一個“落荒者”,有的在建國前已英勇犧牲,有的在建國后歷經磨難,有的積勞成疾而早逝,至今使人深切懷念。
建國前參加共產黨,決不是趕時髦,也不是為了當官謀私利,而是憂國為民,不避被捕殺頭的危險。我那時18歲,讀高三上學期,內向,并不冒尖出眾,但有一顆愛國心,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看了不少進步書刊受到影響,決心加入共產黨。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影響我一輩子。第二年上山,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此以后我一直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逐步成長,初步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懂得了如何做人、辦事。其實,根據我幾十年的體會,這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精髓不外兩點:一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另一點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兩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回顧這60年的歷程,自認為勤于學習思考,工作盡心盡責,時至今日,還在力所能及的做些公益事業,但同時在特定條件下,也很難不講錯話,不做蠢事。聊以自慰的是,我這一輩子問心無愧,無悔無怨。
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處在國家和民族存亡的歷史時期,親身經歷了或者參與了中華民族現代史上最偉大的兩次變革,這就是“毛澤東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和“鄧小平使中國人民富起來”。追溯鴉片戰爭以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屢受列強欺凌,擺脫不了喪權辱國和民不聊生的悲慘命運,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歷經滄桑,都沒有取得成功,而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于實現了。這是了不起的兩件大事,必將載入史冊。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一位很有骨氣和魄力的偉大的愛國者。建國初期,在他的領導下,實現了除臺灣、港澳以外名副其實的國家真正統一。當時國際環境十分險惡,帝國主義對我國形成了包圍圈,想把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毛澤東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進行了堅定不移、堅持不懈的捍衛和抗爭。那個時期,我們的生活還很清貧艱苦,但每當聽到和回想到上述這些事,仍然使我在心里激起震撼,感到毛澤東不愧為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捍衛了祖國的尊嚴,進一步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幸的是,為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的毛澤東,在晚年犯了錯誤。由于毛澤東處于黨的領袖地位,與一般人不同,其錯誤必然影響到黨和國家的全局。我認為,他的錯誤在于錯估形勢和“左”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畢竟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偉大、光榮的黨,有一大批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領導骨干,又有密切聯系群眾、理論聯系實際、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他們能夠從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的寶貴經驗中,洞察毛澤東晚年的失誤,從而在毛澤東逝世以后,一舉粉碎“四人幫”,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糾正他晚年的錯誤,撥正航向。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鄧小平。
在鄧小平總設計師設計的發展道路指引下,我國走上了富民強國之路,發展勢頭強勁。以福建省為例,改革前的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66.37億元,財政收入15.13億元,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01.6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12.77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113倍和66.9倍。今年上半年,這兩項指標分別增長了14.3%和27.2%。經濟發展就象滾雪球,越滾越大,現在已進入快車道,有了慣性,要它慢些還很不容易。記得1986年有組織的開展大規模扶貧工作時,距離實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已經7年,評定貧困縣的標準是年人均收入200元,標準是很低的,因為聯合國確定的赤貧標準為人均每日1美元。那時,我省評定了14個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和200多個貧困鄉(鎮)。這說明當時我省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遠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以后在各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幾年努力,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均已先后脫貧,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使大部分農村開始步入小康。至2006年,我省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4883.35元,比1978年人均收入60.4元,增長了80倍。要知道,象我國有13億人口,耕地資源又相對短缺的國家,徹底解決了歷朝歷代無法解決的溫飽問題,這比原子彈、氫彈爆炸和衛星上天還了不起,應該大書特書。
使我們感到高興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又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命題。我感到,這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新的理論創新。
人到老年,我和其他老年人一樣,對晚年生活是滿意的。過去苦慣了,現在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政治氣氛寬松,心情舒暢,是托共產黨、鄧小平的福,使我們晚年進入太平盛世,可喜可賀。這種樸實恬靜的滿足心情,對頤養天年、安度晚年是有利的。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即使出現了太平盛世,也不能自我陶醉而喪失憂患意識。
記得l985年,我作為中國教育代表團成員去美國考察基礎教育,歷時一個多月,我邊走邊看,暫不考慮中美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只對兩國的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作些粗略的對比思考,感到兩國懸殊極大,要把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辦好,沒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追趕,很難達到。中美兩國版圖、緯度大體相當,但我國人口約為美國的5倍;美國東部有大西洋,西部有太平洋,耕地資源豐富,沿途看到大片優質土壤都是種樹種草,即使用于農業的耕地,也是實行輪作休耕制,糧食吃不了大量出口。而我國東臨太平洋,條件比較好,但人口密度偏大。西部面積大,卻是閉塞的內陸地區,大部分是沙漠、戈壁灘和嚴重缺水的高原地帶。我國有效耕地太少,養活本國人民都很困難。我國經過29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之后,到2006年人均GDP剛達到2000美元。所以,我們不能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任重道遠,不能松懈。
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已勝利閉幕,對未來五年黨和國家的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居安思危,與時俱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不走或少走彎路,振興中華的偉大歷史使命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