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之一:對新形勢下鄉鎮機構改革認識不足、定位不準。
少數地方領導認為鄉鎮撤并就是簡單地搞機構的撤撤并并、編制的增增減減和人員的進進出出,沒有在轉變政府職能、轉換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式上下真工夫。一些地方未經批準,自行將上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的領導職數作了調整。有的擅自調劑鄉鎮行政編制到縣級以上機關使用。有的在安置分流人員時紙上談“兵”,做文字游戲。
問題之二:鄉鎮設置規模難以把握。
鄉鎮撤并要求“適度”,但如何才是“適度”?以人口為標準,以面積為標準,還是以經濟總量為標準?人口過少的鄉該不該撤?面積過大的鄉該不該劃小?盡管鑒于地區間差異太大,只提一個指導性意見是比較穩妥的做法,但是,“標準”的模糊導致鄉鎮設置規模很難把握,隨意性大。
問題之三:鄉鎮內部機構編制設置和職能轉變有待加強。
撤并鄉鎮雖然壯大了鄉鎮規模,優化了鄉鎮布局,減少了鄉鎮數量,但鄉鎮內部機構和職能的調整亟待加強。特別是如何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搞好機構改革,合理設置內部機構,精簡分流富余人員,科學劃定縣、鄉、村的職權關系,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鄉鎮工作人員的工作思維轉變不大,仍然是消極被動地應付上級的工作任務和群眾的生產生活要求、上門為群眾提供服務,很少積極主動地履行維護社會治安等公共管理工作。
問題之四:鄉鎮政府駐地的選定引發矛盾。
在鄉鎮撤并中,群眾對撤并鄉鎮沒有意見,對撤并多少也不很關心,群眾注重的是政府駐地設在哪兒。絕大多數區縣在實施鄉鎮撤并的過程中,沒有出現過群眾因辦事難或因孩子上學問題而上訪的情況。但少數被撤鄉鎮上的一些個體工商戶卻因經濟利益受損,在鄉鎮政府駐地的選擇上,出現過群眾集訪。盡管只涉及到個別鄉鎮,但是在化解矛盾中確實費了不少力。
問題之五:個別地方出現管理服務弱化、群眾生產生活不方便的情況。
鄉鎮撤并后,由于撤并前工作做得不細、不深,或是撤并后對干部安置不到位和便民利民服務不周全,個別縣級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忽略了對被撤鄉鎮、特別是對邊遠鄉鎮的有效管理,淡化了切實為農服務的意識,配套服務措施未跟上,群眾反映政府公共服務不健全,辦事不方便,出現群眾行路難、就醫難、入學難等問題,有的地方還發生了群眾集訪。
問題之六:財政體制不利于被撤并鄉鎮。
現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少國家、省、市實施的財政扶持項目,如通鄉公路、鄉鎮衛生院、鄉鎮文化站、基層畜牧防疫站所、鄉鎮派出所、司法所等建設項目,精簡鄉鎮富余人員補助標準差額,轉移支付資金,上級政策的支持等,都是按鄉鎮撤并后的鄉村布局撥款,從而導致誰撤并鄉村越多,誰在分配資金上就越吃虧,挫傷了各地開展撤并工作的積極性。
問題之七:人員難分流。
許多鄉鎮市場發育程度不高,市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個私經濟不發達,農村中介組織數量少,經濟實力不強,因而人員分流渠道少、難度大,特別是站所等事業編制人員分流難度大。一些地方雖然按照核定的編制進行了競爭上崗,但富余人員得不到有效的分流安置;有的地方雖然千方百計地進行轉崗分流,但還是財政供養,甚至在一定時期內還要增加財政支出。
問題之八:債務壓力大。
鄉鎮撤并后,原來分散在兩個或多個鄉鎮的債務實行統一劃轉,集中起來后,新設立鄉鎮的負債規模明顯增大,給鄉鎮政府帶來很大壓力。財稅體制改革、農稅取消后,鄉村收入來源更為單一,除保證基本支出需要外,可用于化解政府性債務的財力非常有限,化債任務仍然艱巨。
問題之九:鄉鎮撤并后,新確定政府駐地的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需要。
兩個或多個鄉鎮撤并為一個鄉鎮后,鄉鎮規模擴大、人員增加,新設鄉鎮政府駐地的學校和醫院等設施,特別是學校的容量滿足不了師生、醫護人員大幅度增加的需要。也有地方反映,鄉鎮政府的辦公用房、會議室、食堂也無法滿足人員歸并后的需要,由此導致一些地方鄉鎮撤并后長期分片辦公、分片管理,不僅增加了管理難度,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干部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影響了鄉鎮撤并的預期效果。
(摘自《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