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一位銷售員,是一位媽媽型的女孩子。有一次,她出差到外地,借住辦事處宿舍,發現屋子太臟太亂,就主動幫大家打掃衛生,換洗床單。接著,她到菜市場買菜,下廚燒了一桌子飯菜,請大家好好地吃了一頓飯。她說,“這群年輕人出門在外工作,沒人照顧,怪可憐的。”
這位媽媽型的銷售員,由于業績表現優異,現在已經升遷,成為這一區域的分公司主管。她剛接任主管的時候,分公司的業績靠后,令總部擔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分公司業績突飛猛進,而且費用控制得當,各項考核指標名列前茅,綜合排名已連續幾個月名列全公司第一。
公司正在推行“鋪床運動”。床,英文是由B、E、D三個字母組成。這三個字母代表三句話,三個行動方針。“Back to Basic,回歸基本面;Excute to Excellent,執行要求卓越;Down to Detail,落實到細節。”這三件事情,我們這位媽媽型的主管做得非常到位。媽媽持家,回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基本面;媽媽好強,希望所有子女成材,要考上北大;媽媽照顧小孩,無微不至到細節。媽媽鋪床,子女聽話,各自做該做的事,家庭一定興旺。
在所有的團體組織當中,以家為單位的組織,是戰斗力最強的組織。張宏杰在《千年悖論》里,談到成吉思汗為什么能率領蒙古各部落,征服歐亞大陸,創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原因之一是因為以家族為單位的蒙古部落,戰斗力是最強大的。的確,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家庭這個組織,能同時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從生理、安全、認同、愛與尊重,直到價值追求。人們在家里,覺得安全,被愛與尊重,也付出愛與關懷,愿意盡其所能,為家付出,光宗耀祖,追求家族價值最大化。人為家庭付出,可以產生強大的戰斗力。
這位媽媽型的領導,以前是我的助理。當初,很多部門主管覺得她看起來笨笨的,不想要她。既然沒有部門要,就來總經理室當助理好了。我總覺得人要相處之后,才能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外表看起來精明能干,做起事來不見得牢靠,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看起來不聰明的人,反而大智若愚。事實證明,她是我所接觸過的最好的助理。她細心、體貼、樂于助人,是一個媽媽型的好助理。有一天,她跑來找我,說要學做營銷工作。她轉行做產品助理一陣子之后,產品經理對我說,她是最好的助理,面對整個復雜的供應鏈管理,又耐心又盡職,讓他省了不少心,可以一心一意往外跑,開拓市場。
過了一年,她跑來找我,又要改換跑道。這一次要往外跑,做業務的工作。她的分管經理,因為某一區域的業務一直做得不好,就安排她到那里試試看。那一區域,就是她出差時順便打掃衛生并煮飯的地方。不到半年,那個區域的銷售業績,又跑到前面去了。后來,另一區域的主管表現不好,打算換掉。我認為她可以勝任。但大多數的男性主管反對,認為她做助理或許還行,作為主管,需要綜觀全局;領導分公司,管理渠道,需要沖鋒陷陣,感覺她不夠聰明,不夠有分量。由于反對者提不出適當人選,我就憑她以往的表現,讓她做區域主管。結果如我所料,該區業務蒸蒸日上,排名全公司第一。
詹姆士·杭特寫了一本暢銷書,《仆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他認為:領導如果能像仆人一樣全心伺候“被領導者”,關心他們,解決他們的困難,這種“服務式的領導”,其實是最有效率的。我認為,仆人畢竟位階較低,要讓位階在上的領導,轉化為位階在下的仆人。心理轉化的過程違反常理。以宗教的精神來要求,太過壓抑,不夠自然。領導是家中的長者,把長者的領導方式從爸爸型的威權領導,轉化成媽媽型的服務領導,同樣是服務,媽媽的服務比仆人的服務,對于位階在上的領導而言,心理轉換來得比較容易。每個人都有媽媽,卻不一定有仆人。學做媽媽容易,學做仆人難。把媽媽對你的愛心,對你的照顧,對你望子成龍的督促,對你清白做人、正當做事的要求,一點—滴轉化成你對團隊成員的付出,對成員的期許。這樣做,可以讓你的好媽媽,通過你,去照顧別人。
媽媽領導,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而業績自然達成,如百花盛開。
(摘自《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