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生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為我們解決民生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解決民生問題體現了我黨的奮斗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黨的奮斗歷史就是一部關注民生、注重民生的歷史。黨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關注人民的利益,處處為人民利益著想,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決民生問題要著眼于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有了新變化,人們不僅僅在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更多地在平等權益、社會分配、公共服務等方面有了自己新的要求。這些民生問題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具體涉及就業、醫療、教育、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我們要從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出發,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認真解決民生問題,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解決民生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通過解決民生問題,切實保障人民各項權利與利益,這既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
在改革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
發展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建立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國民經濟不僅增長速度快,而且持續的時間長、穩定性好,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7%,突破20萬億元。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為我們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解決教育、醫療、就業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改革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改革發展來解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新問題與新矛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因此,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民生問題,就必須在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改革原有制度中不合理、不適應的地方,構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機制,推進社會的進步,在發展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民生問題的動態性要求在改革與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民生問題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生問題已經從單一的物質需求轉向全方位的多種需求。同時,改革發展過程中,社會形成了不同的階層,社會成員因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這些新變化對于解決民生問題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建立規范的利益訴求渠道,在解決利益的過程中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全體人民在發展過程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推進和諧社會發展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解決民生的過程中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加強制度建設,推進制度創新。和諧社會的建設與完善是一個制度建立與完善的過程。在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新要求,建立與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與服務工作,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繼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為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繼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通過多種渠道和措施加強對于困難地區、困難家庭的扶持和資助。提高教育的公益性,反對教育產業化。
繼續推進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同時在解決就業的過程中,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公眾的安全網、安全閥,為全體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公平理念。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繼續推進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穩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擴大財政功能,加強稅收征管,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與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群眾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保證人民身心健康。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科學有效的應急體系,提高對重大疾病防控的能力,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相關鏈接:
(1)《中國為什么堅定這條路》,《瞭望》2007年第42期。
(2)《中國新起點上的眺望》,《瞭望》2007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