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怎么扣了一百五十塊錢?”
到財會室一問,會計說:“你不知道啊,大家都扣了。有一百五的,還有二百的。”
我問:“為什么?怎么不通知一聲呢?”
會計告訴我,今年我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山洪水災,每個公職人員都要捐款。
局部地區遭受洪災我是知道的,據說還死了不少人,經濟損失頗大。但我一聽“百年不遇”心里就犯毛兒。這個詞語近些年來都被各種媒體用濫了,動不動就是“百年不遇”,好像只有“百年不遇”才可以將人民召集起來。利用“百年不遇”來增強民族的或人民的凝聚力恐怕是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的。
尤其讓我感到不爽的是,捐款本來是大家自覺自愿的事情,現在似乎都由人民政府替人民作主了,因為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嘛。我不知道地方人民政府的首腦是否理解“工資”這個詞兒,它的內涵有多深?替人民作主,扣取工資算捐款,大概是政府的一大發明,既解決了政府籌措資金的問題,又培養了人民的慈善心懷,豈不是一舉兩得。你又有何怨的呢?開始人民還不理解,譬如在下就曾經發過牢騷,年年如此,甚至一年來它個兩次,人民也就不吱聲了,被動地接受或者是麻木,但人民公仆并不這樣認為,他們以為人民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素質提高了,終于有了慈善的心懷。是啊,血濃于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話說得有點不對勁,既然是傳統美德,便自古有之,怎么現代人就缺少了這種美德呢?要不然還要勞政府的大駕來培養人民的慈善心懷?
在我國,政府的功能實在是太偉大了。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人民在幸福中感受著每一個光子的溫暖。這使我想起今年5月份,山東威海召開“慈善月”活動動員大會,開啟了中國政府號召人民全體參與的募捐運動,聲勢浩大,成果卓著。據官方統計,短短兩個星期,認捐基金就達到11億多人民幣,可謂空前,但難說絕后。募捐之后,有好事記者詰問有關部門,這筆巨款將由誰來支配?答曰:由威海市慈善總會辦公室根據慈善總會理事會決議原則進行支配。好事記者窮追不舍,深入調查,結果表明:該慈善總會共有常務理事33人,其中威海市黨政官員占20人。會長由一名副市長擔任,副會長即為民政局局長。由此可見,所謂“根據慈善總會理事會決議原則進行支配”的實質是什么了。眾所周知的常識,慈善機構本來是民間組織,社會機構,它應該獨立于政府和黨務之外。政府染指慈善募捐其實質是公權力的濫用,而且也不符合中央的有關規定。所以有人認為,這種“替天行道,劫富濟貧”損害了政府形象,不是慈善行為,是強權官員對慈善心懷的強奸與侵害。
此風一開并盛行,必將熄滅人民自發的慈善心。由強權代辦,推而行之,無論是慣性還是惰性使然,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何況還有可能的別有用心——藉以斂集資金,揮霍于別處,或借花獻佛,如每年春節,許多黨政官員拿著人民的“捐款”——扣取的工資,走村串巷,給“貧苦人”送溫暖?!笆荏w”眾口一詞:感謝政府、感謝黨!他們就忘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這錢是人民捐的,這溫暖里有千千萬萬人民的體溫。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是有目共睹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霸谌澜绲亩愂胀纯嘀笖抵?,中國連續幾年名列全世界前三甲,但是中國政府財政收入中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卻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一”(韋森《稅收杠桿當慎用》)。那么多的錢用到哪里去了?政府有錢,為什么還要以捐款的形式扣取人民的工資呢?難道真的是以此來培養人民的慈善的心懷嗎?慈善的心懷是政府能夠培養的嗎?
事實并非如此。中國人的慈善心懷好像一直沒有培養起來,有每況愈下之趨勢。世風日下,人心麻木。慈善的火花在風雨中飄搖?!罢埐灰畚业墓べY,我愿意奉獻我的愛心,我于某某時間將錢物捐到慈善總會,但我要知道這些錢物用在了何處。”——我們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