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普京總統將俄英之間的外交戰輕描淡寫地稱為“迷你危機”,但這次風波彰顯一個重大趨勢: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漸行漸遠
“對涉嫌謀殺及運輸高放射性物質的嫌疑人進行審判,也有利于俄羅斯國家利益。我對俄方無視這一點感到驚訝。”7月22日,英俄外交爭端整整一周,英國駐俄大使布萊頓呼吁俄方理解英方的態度。
圍繞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維年科被毒殺案引渡嫌疑人再起波瀾,就在雙方從口水戰升級到外交戰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19日卻陪同外賓來到俄羅斯莫爾多瓦自治共和國,參加首屆國際芬蘭-烏戈爾語系民族藝術節開幕式。或許是天氣不錯,心情也不錯,平日略顯“拘謹”的普京出乎意料地與匈牙利美女翩翩起舞。
曲終人散,普京說:“我相信,(俄英)雙方能夠解決這一‘迷你危機’,俄英關系將會得到正常發展。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英國,都對發展兩國關系充滿興趣。”與外界的預想大相徑庭,這位“鐵腕”總統的語氣甚至有些輕描淡寫。
這是兩國陷入“外交冷戰”以來,俄最高層首次公開表態:俄國人并不愿意把事情搞大。
心照不宣中較勁
“除了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外,英國實際上別無選擇。”倫敦《泰晤士報》時事評論員理查德·貝斯通撰文說,“特工毒殺案”成為考驗英國新內閣強勢形象和執政信心的一份考卷,“如果能拿到高分,布朗自會贏得一定的政治資本。”
事情的起因是,2000年,俄聯邦安全局中校利特維年科成功叛逃至英國尋求政治避難。去年11月,剛剛獲得英國公民身份的利特維年科在倫敦一家餐館用餐后突感不適,數日后不治身亡。死者敏感的身份,其體內發現的放射性元素釙210,以及此案撲朔迷離的背景頓時在英國掀起軒然大波。
今年5月23日,英國檢察部門指控同樣是前克格勃特工的俄商人盧戈沃伊下毒殺害了利特維年科,并要求將盧氏引渡至英國受審。但俄總檢察院7月5日以俄憲法規定本國公民只能在本國受審為由,拒絕了英方的要求。
英國人認為,已加入英籍的利特維年科在英國本土被害,此案還導致多人受害,故嫌疑人理應在英國受審。而俄羅斯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本國憲法自有規定,不向他國引渡本國公民,英國人要求俄羅斯“修憲”的建議無疑是干涉俄羅斯內政。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多年來三番五次要求引渡在英國流亡的21名被指控者,包括寡頭別列佐夫斯基和車臣分裂主義頭目扎卡耶夫,但均遭拒絕。英國人為什么不反過來想一想?
7月16日,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宣布,驅逐4名俄羅斯駐英外交官, 向俄方發出“清楚而適當的信號”。
3天后,俄外交部宣布“對應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最低限度的”回應:驅逐4名英國駐俄外交官,嚴格雙方官方人士簽證申請,拒絕雙方反恐合作。自17日始,俄遠程戰略轟炸機與英國皇家空軍的“狂風”戰機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中立水域上空數度接近,大有“亮劍”之勢。
不過,就像俄羅斯《獨立報》評論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唐寧街十號還是克里姆林宮,在任何分歧下都會努力把消極后果降至最低限度,起碼暫時還不想把這把火燒到經貿合作領域。數據顯示,2006年俄英雙邊貿易額達到140億美元新高,比上一年增長50%。俄羅斯已成為英國的第二大投資國,今年英國在俄實際投資也預計翻倍。就連英國商人也懷揣實用主義寶典:“無論如何,俄羅斯還是會找到賺錢和保持經濟增長的路子,而英國商人可能就喪失了發財的機會。”
表面看來,英俄兩國都高調“逐客”,給對方撂了“狠話”,但在具體行事上則較為克制,對被驅逐者名單三緘其口,對壘雙方心照不宣。俄羅斯人民演員斯韋京說:“兩國也就是玩一玩外交游戲罷了,就像兩個人直著脖子互相大吵一通,然后該干嗎還干嗎。”
傲慢與偏見
俄羅斯政治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將俄英外交風波歸咎于西方勢力挑起打壓俄羅斯重返國際舞臺的政治運動:“如果俄羅斯的精英們都把錢存到英國銀行和投資英國不動產,難道還能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如果我們交出盧戈沃伊,能證明自己的強國地位嗎?相反只會自取其辱,給自己臉上打上二流國家的印記。”
自彼得大帝打開通向歐洲的窗口以來,歐洲就一直讓俄國魂牽夢繞。基于傳統地域、歷史文化乃至民族心理上的接近,“進入歐洲,融入歐洲”成為幾百年來俄國史書的主要內容。而英國至今仍是俄羅斯富豪最喜歡的地方,倫敦甚至出現了俄羅斯精英聚居的“俄羅斯街”和“俄羅斯城”。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第一個直接與普京打交道的西方領導人。一次,普京對布萊爾講了一個笑話:“俄羅斯男人在辦公室聚在一起時,他們談的都是女人;當他們出了辦公室和女人在一起時,他們談論的都是工作。”遺憾的是,布萊爾沒有聽懂。這件事讓普京意識到應該學習英語,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英語讓布萊爾領會他的俄羅斯幽默。
2003年6月,在英國女王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普京在致辭中一連串地道的英語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是歐洲并沒有給予他所想要的。
歐洲既想以“大歐洲”接納俄羅斯,但對俄疑慮重重,并未把俄羅斯看作自己人。北約東擴也讓俄羅斯感到自身戰略空間被壓縮。美國拒絕俄方共同使用阿塞拜疆加巴拉雷達站的建議,鐵了心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令俄、美、歐三方不歡而散。對于普京的“能源外交”歐洲國家也如鯁在喉,畢竟歐洲30%的能源來源握在俄羅斯手里。此外,普京的“可控民主”也讓英美視為異類,認為其脫離了民主軌道。作為美國的盟友和“歐洲的領頭羊”,英國在國際事務中也處處打壓俄羅斯,雙方齟齬不斷。
普京終于下決心撬動歐洲“安全與穩定的基石”。盡管本月初享用了布什在其農場精心準備的“龍蝦宴”,普京一回國便簽署了總統令:“考慮到國家安全正受到威脅,俄羅斯必須采取刻不容緩的應對措施,所以俄方決定暫停執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此舉令歐洲“深感失望”。自此,新版“傲慢與偏見”讓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滑入自蘇聯解體以來的最低谷,“冷戰”字眼充斥雙方報端。
“今天如果要我們的民眾做一個選擇,愿意到哪個國家去,英國將會名列最后。就連那些金融寡頭也看風使舵,不像以前那樣積極地把錢存到英國了。你看,切爾西的老板阿布也到西伯利亞尋找機會了。”俄聯邦委員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維克多·奧澤羅夫說。俄政治人士也開始高呼抵御西方威脅,利特維年科案件正好為此豎起了靶子。在此事件中,俄羅斯媒體罕見地一致,高調要求“痛擊英國人”。
西方分析家認為,俄羅斯目前正處于選戰醞釀階段--今年底的議會選舉和明年3月份的總統大選。在民族情緒高漲的氛圍下,俄羅斯公眾輿論會要求政府對英國人予以“更加強硬”的回擊。
分析人士認為,俄英驅逐外交官事件或許會成為雙方爭端的分水嶺。布朗和普京都不愿低下高傲的頭顱,結果不歡而散。這場戰爭注定沒有贏家,英俄雙方將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縫補兩國關系上的漏洞。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