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換屆后,區縣黨委減少副書記職數,擴大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建立了常委分工負責制。黨委班子配備改革后,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但也存在一些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協調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當前區縣黨委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委總攬全局的作用發揮不夠好。一些區縣黨委沒有把自己擺到統攬全局的位置上,管了一些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削弱了黨委總攬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區縣黨委普遍對經濟工作研究較多,對政治、文化、社會等其他方面的工作關注不夠,對不是常委的政府副職所分管的工作,普遍沒有領導進行分管和聯系,出現了黨委領導的“真空”或“盲區”。黨委綜合協調機構過多過濫,黨委溝通協調不力。據調查,重慶市每個區縣平均設立135個領導小組,最多的達378個,有一個區委書記擔任了79個領導小組組長。
黨委與政府工作職責不夠清。班子配備改革后,黨政交叉任職面擴大,同時也出現了黨政職責模糊的問題。有的黨委沒有處理好加強黨的領導與政府依法行政的關系,對政府工作插手過多,存在越位問題。有的黨委為避免與政府工作交叉,領導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措施失之過寬、過軟,領導乏力,有的甚至出現黨委與政府工作脫節的現象,存在缺位問題。有的黨委因兼任常委的政府副職增多,加之黨政主要負責人不注重加強溝通協調,存在錯位問題。
黨委常委會集體決策的質量不夠高。減少副書記職數,實行常委分工負責制,其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集體領導的作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卻出現了常委會集體決策質量下降的問題。一是由于慣性思維和部分領導干部怕擔責任,將一些應由政府研究甚至應由基層黨委負責的事項提交常委會研究,導致常委會權力過于集中,議題太多太雜,使常委會不堪重負,對重大問題反而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認真研究。二是常委對不屬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了解不多,有時研究一些具體問題,只有分工負責的常委發言,常委會集中討論不充分。三是因常委直接對常委會和書記負責,容易出現“常委意見部門化”和常委意見難統一的問題,導致常委會決策質量不高、效率低下。
常委個人綜合協調的力度不夠大。班子配備改革前,區縣黨委協調解決一些綜合性問題,主要由分管副書記負責。實行常委分工負責制之后,常委必須獨立開展大量的綜合協調工作,然而他們的綜合協調力度卻明顯偏弱。一些常委特別是新提任的常委缺乏開展綜合協調工作的經驗,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基層單位支持常委工作的意識不強,甚至有的基層干部認為常委是“虛職”,常委協調工作的權威不夠;三是一些常委不敢理直氣壯地開展綜合性協調工作,遇事往往直接找書記或專職副書記。
黨代表和委員民主參與不夠多。因黨代會、全委會召開的次數較少,一些本應由黨代會、全委會決定的重大事項,往往由常委會負責決策,黨代表和委員民主參與明顯偏少。區縣黨代會每五年召開一次,會議結束后,黨代表作用得不到應有發揮;區縣黨委全委會一般每年召開兩次,主要研究一些宏觀問題,委員不便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黨委委員存在“職位被虛化”、“作用被淡化”的現象。
黨委班子內部監督力度不夠強。換屆前,黨委副書記在開展各種工作協調時,可直接監督約束分管的常委。實行常委分工負責制后,常委直接對書記負責,而書記很難對每個常委都進行有效監督。在這種情況下,監督更多地取決于一些基本制度和常委的個體素質,黨委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存在被弱化的問題。
進一步理順區縣黨委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思考和建議
探索建立黨委分工負責機制。一是合理進行常委分工。按照確保常委分工“全覆蓋”的要求,根據每個常委的能力特長,將區縣黨委常委會職責分解到每名常委。黨委專職副書記應突出對黨委日常事務的處理、社會各方的協調溝通、黨委全局性工作的檢查督促,做到與其他常委分工不交叉。兼職黨群部門負責人的常委,應安排他們分管聯系一些不是常委的政府副職所分管的部門,領導和指導這些單位加強黨的建設、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并負責這些單位需提交常委會研討決定議題的提出和黨委決策事項的督促落實。兼任政府副職的常委不僅要按照政府工作分工管理行政事務,還應負責分管工作部門的黨務等工作。二是處理好黨代會、全委會、常委會(可簡稱為“內三會”)之間的關系,“內三會”要合理進行分工。首先,強化黨代會的決策監督職能。可以探索建立黨代會常任制,比如:在每年“七一”前后或年末歲尾召開一次黨代會年會,集中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以改變黨代會缺位的狀態;借鑒人大代表發揮作用的做法,賦予黨代表參與決策、提出建議和提案、進行質詢和監督等權,確保黨代表成為黨內民主決策的主體……其次,強化全委會的集體決策職能。落實全委會對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額資金使用等方面的決策權。增加全委會委員職數,改善委員結構,確保委員的廣泛性。增加召開全委會的次數,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委會或根據需要隨時召開,提高全委會決策效率。第三,強化常委會的執行協調職能。常委會重點負責抓好黨代會和全委會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協調解決執行過程中的有關具體問題。三是處理好黨代會與人代會、政府全體會(或常務會)、政協會(可簡稱“外三會”)的關系,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黨組的作用,指導開好“外三會”。按照黨委宏觀決策的要求,由黨代會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作出戰略部署,通過人代會把黨的主張、建議、意見上升為人民意愿,通過政府全體會(或常務會)具體貫徹落實,通過政協會集合社會各界人士參政議政,聚集力量。同時,規范會議召開程序,堅持先召開黨代會,后召開“外三會”,避免黨代會精神與“外三會”不一致。
探索建立黨委科學決策機制。一是建立廣泛參與的民主決策機制。黨委在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決策參謀作用的同時,努力拓寬公眾溝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問卷調查、民意測驗,通過群眾商談、網上論壇、決策聽證等形式,廣泛吸納群眾參與黨委決策。通過召開會議、個別征求意見等形式,廣泛聽取專家、學者和離退休老干部等的意見,并廣泛征求政協組織、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等社會團體的意見,確保各個方面各個階層在重大決策中充分發揮作用。二是建立程序規范的高效決策機制。規范黨政機構設置,撤并黨委和政府職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門,進一步擴大黨政領導成員交叉任職面,減少領導職數,盡量避免黨政分工重疊。修改、制定黨委、政府議事決策規則,進一步明確黨委常委會與政府常務會在經濟工作決策上的職責。對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工作總體部署、干部任免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由黨委常委會集體討論決定;經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門按照職責權限決策和管理,有效防止黨政一體化或黨委職能弱化的問題。三是建立集體領導的科學決策機制。凡是超過領導職責范圍的決策一律無效,凡重大問題的決策一律經過集體決策,凡是重大事項的決策一律進行公示,凡屬于重要問題的決策一律實行票決制。
探索建立黨委溝通協調機制。一是調整和規范溝通協調機構。我們大渡口區針對以前綜合協調機構過多過濫、作用發揮不好的實際情況,對區委、區政府原成立的108個非常設性工作協調機構進行統一整合,設立黨的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財經工作、城鄉統籌發展、社會穩定工作等6個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或副書記任組長,每個領導小組分別由2-3名常委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實行“AB角”分工負責制,實現了對全區重大事項的有效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堅持“議事不決策”,受全委會、常委會或書記的委托,負責全區重大課題的調查研究、重要問題的溝通協調和區委決策的督促落實,起到了“過濾層、緩沖帶、連心橋”的作用。二是新辟和拓展溝通協調渠道。努力實現黨內渠道與黨外渠道相結合、官方渠道與民間渠道相結合、公開渠道與內部渠道相結合、間接渠道(如信訪)與直接渠道(如對話)相結合、縱向渠道與橫向渠道相結合等,確保黨員群眾充分了解黨內事務,落實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三是明確和豐富溝通協調內容。黨委工作溝通協調應著眼工作大局,負責對轄區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加強領導和引導;負責對轄區內重要干部人事調整、經濟項目審批、大額度資金使用、重大安全穩定問題等方面的工作進行溝通和交流;負責對人大、政府、政協,以及司法機關、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兩新”組織、統一戰線等各方面重要問題的溝通協調,幫助它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支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探索建立黨委民主監督機制。一是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在黨代會、全委會閉會期間,常委會要負責對各位常委、委員和黨代表工作進行督查,并逐步探索建立常委向委員負責、委員向黨代表負責、黨代表向黨員負責的機制。二是建立定期評議制度。首先,建立委員評議常委制度。常委每季度應向常委會報告一次工作,每半年向全委會進行一次述職,全委會成員根據常委述職情況,結合平時了解的情況,對常委進行評議。其次,建立黨代表評議委員和常委制度。在黨代會年會上,通過書面征求黨代表意見和投信任票等形式,對委員和常委進行評議。對評議不合格的委員和常委,按有關組織程序處理。第三,建立黨員評議黨代表制度。通過黨員直接選舉的黨代表,每年應向選區內的黨員報告一次履行代表職責的情況,接受黨員的評議。三是建立目標管理考評機制。黨委根據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近期工作目標,每年應制定常委工作目標,簽訂常委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建立過程管理、考核獎懲的評價體系。四是建立黨代表質詢制度。凡黨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書面提出對質詢對象的質詢案。質詢案由黨代會年會主席團決定,被質詢對象應在相關會議上口頭答復,或者書面答復。五是建立黨委工作責任追究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強化黨委有關負責人的工作責任,對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或不良影響的,要追究分管常委、相關委員的責任。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大渡口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