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一名選調生,在縣委機關工作的兩年時間里,我埋頭苦干,白天勤于調查,夜里挑燈寫作,把本職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在這次換屆選舉中,我一不跑關系,二不托人情,組織上讓我挑起副鄉長的重擔,我覺得真應了那句名言:“有為才有位。”
懷著一份坦然與感激,我想到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似乎看到前方就是一片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我暗下決心,為了組織的信任,一定要好好地干點事。但是一到基層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工作幾個月以來,我發現年輕干部想在基層干點事太難了。在這里,我想給你們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我是一名分管經濟、勞務、計生工作的副鄉長。進入鄉鎮后,我發現很多工作缺乏計劃,往往是見子打子,顯得很被動。經過實地調研,我理清了工作思路:立足打造一流的政務環境,致力于改變政府和企業之間冷冰冰的關系;迅速發展勞務經濟,千方百計地解決農民群眾的收入問題;按照建設和諧機關的要求,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工作……
當我在黨委會上激情滿懷地說出自己的思路時,卻被潑了一瓢冷水:“鄉鎮工作哪能夠像機關那樣理得頭頭是道?能夠過得去就行了。”還有一個同志說得更直白:“機關那套在鄉鎮根本行不通。”我的滿腔熱情就這樣被澆滅了。
事后,有好心同志勸我,年輕人到鄉鎮來,不要忙著開口,先要把人混熟,再慢慢開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我心里雖然感謝他們,但是工作不等人,老牛拉破車怎么行呀?我堅持己見,但在隨后的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我第一次帶工作組下村開展計劃生育工作,遇到一個超生戶家庭。這家人的境況著實讓人心酸,一家6口人,老人長期患病不起,兩個不滿5歲的小孩,把母親纏在家中,只能做點農活,一家大小就全靠男戶主在企業打工維持生存。由于在機關受到以人為本思想的熏陶,我決定人性化處理這件事:一方面,我希望隨行工作人員慷慨解囊,幫助這家人;另一方面,我要求工作組照章處罰。我的舉動讓戶主十分感動,可幾個跟我同去的“老板凳”卻認為我工作方法不妥當,拒絕捐錢。沒辦法,我只好把自己的腰包掏空,給這戶人家捐了400元錢,為其解決購買種子、肥料的燃眉之急。
在鄉里,辦什么事都要請吃請喝,我不怕辦事,但怕喝酒。前不久,鄉上讓我牽頭負責一個不大不小的工程建設,可還沒有招標,那些說情的領導、同事和朋友就來了一大串。有一天,鄉領導說晚上有應酬,要求大家必須參加。結果宴請方是一家二流的建筑公司。后來這家公司中了標,我吃了人家的,也不好說什么,但總覺得心里不踏實。事后有人安慰我說:“它不是最優秀的,卻是最適合的。”唉,要都這樣辦事,我還怎么開展工作?
為了提高機關辦公效率,我提出加快電子政務建設,讓所有班子副職領導都親自擬文、辦文,卻遭到大家反對:那還要黨政辦公室干什么?而他們不明白我的苦心,我是想給大家一點壓力,督促他們學習電腦,在當今時代,一個鄉領導連電腦都不會,這太不適應提高執政能力的要求了。
還有很多事情,明明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明明可以為老百姓做得更多,可一些領導卻不停地給你打招呼:“年輕人,遇事不要太性急,在基層工作,要慢慢來!”
是我工作能力有問題,還是認識不到位?我百思不得其解:想和他們“融合”吧,又怕對不起組織和群眾;想干一番事業吧,又有重重阻力。
我認為當干部就得干,但想干點事,咋這么難?平心而論,我沒有想過為自己的仕途干事,我只是想到自己是一名邊遠地區的選調生,我覺得有一種虔誠的使命和責任感催促著自己干事。然而,如今我卻猶豫了。
一名困惑中的鄉干部:曾 鳴
200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