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60多歲的周德正老人兩眼凝視著電腦屏幕,忙著在網上查找資料、聊QQ、收發電子郵件。周德正老人是大渡口區八橋鎮八一村農民。他雖然年歲不小了,但喜歡趕時髦,以前,每次進城,見到城里人上網這樣的新鮮事,周德正都羨慕不已。他沒想到,有生之年,在自己家門口也能上網“沖浪”了。
是區里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讓周德正這樣的農民,開始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基礎設施。
八一村地處大渡口區城郊,是市級工業園區建橋工業園A區的所在地,村里農轉非人員相對集中。從1998年開始,大渡口區便把近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區的統一規劃。這為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村黨支部書記趙文漢說,以前,村委會辦公樓前只有一條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村民小組之間相通的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臉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被納入城鄉統籌發展的“總盤子”后,村里的道路按城市道路標準進行設計,區里出資,改造袁茄路八一村至劉伏路口段,在公路兩邊鋪上彩磚,修起了人行道,栽上了行道樹。在區、鎮的支持下,村里先后投入40多萬元新修公路和標準人行道,使組組通公路,戶戶通標準人行道。如今,一條寬闊舒適的公路,早已橫貫全村。趙書記指著窗外飛奔的小車說:“城里人享受到的公共設施,我們鄉下人也開始有了!”
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冰箱等家用電器的普及,村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修建的變壓器已難以承擔重負,每到用電高峰期就會跳閘。為此,村里投入30多萬元新裝變壓器,切實保證了村民的生活用電問題。后來,村里又投入90多萬元修起了提灌站,安裝管道1500多米,新建抗旱蓄水池5個,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這些工程,都是在區和鎮里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以前,無論是主干道,還是村民的房前院后,暴露在外的垃圾隨處可見。雖然村黨支部經常組織黨員義務清掃,但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區有關部門和鎮里的幫助下,村里投入10余萬元建起了垃圾站,組建了清掃隊,在每個組安排2名專職人員清掃垃圾。“村里和城里的小區一樣干凈。”趙文漢自豪地說,現在,對村里的環境衛生,老百姓非常滿意。在村里,家家戶戶房前院后清清爽爽,庭院內外種花栽樹。農民的廚房也早已升級換代,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擰開龍頭就來水、打開開關就點火,全然找不到以往進村一腳泥、進院物成堆、下廚滿臉灰的景象。
基礎設施“城市化”,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而且拓寬了農民的致富之路。趙文漢說,基礎設施改善后,村里開辦了16家集體企業,年工農業總產值達5億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受益最多的還是農民。在八一村,僅工資性收入,村民每人每年就高達1.1萬元。
物質條件改善后,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
在區里的扶持下,村里在2000年建起了集文化娛樂、生活服務為一體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配套建起了健身廣場、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現代遠程教育點以及村衛生室等,這些設施全都免費向村民開放。村民在農閑之余,都會到這里上網“沖浪”、讀書看報或者鍛煉身體。筆者在采訪時看見,在公共服務中心樓前,貼著幾張活動安排表:《遠程教育安排表》上安排的活動是收看日常文明禮儀常識,參加人員為全體共產黨員和各村民小組組長,村民可自愿參加;《電子閱覽室安排表》安排的是電子郵件收發知識培訓,參加人員是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入黨積極分子……在電子閱覽室里,整齊地擺放著15臺電腦。筆者點擊鼠標,網絡迅速連通,村外的世界立即“躍上”顯示器。
跳繩、負重接力、同心協力走……這邊運動員奮力拼搏,那邊啦啦隊喊聲雷動。這是八一村在今年春節前組織的迎春運動會上的精彩場景。趙文漢介紹說,舉辦運動會的健身廣場,是2004年村里投巨資修建的。以前,這里就像是一個“垃圾場”,污水橫流,每到天熱的時候,蒼蠅滿天飛,惡臭的氣味,常令附近村民感到呼吸困難。修了廣場后,不但村民經常到廣場鍛煉,就連附近工業園區的企業職工,也經常到這里來運動。每到節日,村民都會自發集聚到廣場上,你唱一段京劇,我展示一下舞姿,用自己的方式慶祝節日。
隨著基礎設施與城市完全接軌,村里的生產發展實力增強,八一村雖然還叫村,但已經從整體上進了城,絕大多數村民都住進了村里的“小康樓”。“小康樓”不僅天然氣、自來水、閉路電視、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而且有物管、保安……八一村更像是一個城市小區。
現在,只要不是下雨天,周德正老人每天都要到村里溜達溜達,先在廣場上鍛煉一下身體,再到村圖書室或電子閱覽室看書或者上網。在八一村,每一個村民都能過上像周德正老人這樣的時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