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到2006年,渝北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從38.39億元增加到183.11億元,總增長282.3%;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從1.3億元增加為21.01億元,總增長1516.2%。然而,面對這些喜人的成就,渝北區委、區政府卻發現了另一組讓人憂慮的數據:2006年,在所有財政收入中,位于城區、擁有30萬人口的6個街道占了97%,位于農村地區、擁有50萬人口的20個鎮僅占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3元,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604元,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從2002年的2.8∶1上升到2006年的3.2∶1,超過了國際公認的3.1∶1的警戒線!
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渝北區委、區政府找到了城鄉差距拉大的癥結:產業失衡。10年來,工業總量從13億元增加到365億元,再造了27個“渝北工業”,但農業發展卻沒有同步跟上。
對癥下藥,統籌城鄉發展,渝北區找到了抓手:一手抓大項目、大企業、大工業,一手抓城鄉關聯產業,通過建設創業基地,打造連接城鄉的產業鏈,讓山坳變成聚寶盆。分布在龍興、古路、洛磧、王家、木耳、統景、興隆、大灣等8個鎮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就這樣浮出水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耳、興隆、古路三鎮的三種模式——
木耳模式:“背靠大樹好乘涼”
曾經,在空氣清新的木耳鎮,隨處是田土果林,全鎮幾乎看不到煙囪。在不小的鎮上,最引人矚目的工業企業,就是零星分布的4家汽摩配件加工廠。與這個農業大鎮比鄰的,便是赫赫有名的渝北空港工業園區。
當木耳在去年被納入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第一批試點鎮后,工業強鎮的春風一下吹醒了沉睡的木耳人。木耳鎮有近20平方公里被納入空港工業園區規劃,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木耳有了發展工業的“近水樓臺”。
背靠大樹好乘涼。依托空港工業園區,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機械加工型企業,成為木耳工業奮起直追的捷徑。落戶空港園區的長安集團和恒通集團,當之無愧成為無數相關配套企業的龍頭。木耳鎮鎮長鄧賢倫高興地給筆者報出了一大串喜人的成果:現已落戶創業基地A區的11家汽摩配件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是以長安集團為核心,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鏈,僅這11家公司,預計今年的產值總額將達到1.8億元;落戶基地C區的新動脈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汽摩配件,正是借助基地的氣候,成功亮出了牌子,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預計年產值將達到2000萬元;在創業基地B區,也已有一家具有相當規模的臺灣模具廠簽訂了入駐協議,該廠前期投入達幾千萬元,投產后年產值將達到1.4億元,可吸納當地勞動力200人左右……
而今,木耳鎮對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越來越成熟的規劃,使許多大型企業都將龍頭擺在工業園區,將龍尾放在創業基地。“園區+基地”的模式,讓木耳鎮一舉邁入工業強鎮行列。
興隆模式:“一馬拉車眾人推”
2007年5月中旬,在興隆鎮工業園規劃圖前,興隆鎮鎮長任山城興奮地告訴筆者:“在創業基地規劃的食品加工區,已有兩家產值逾千萬元的食品加工企業正式落戶。”
過去,興隆鎮的農民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興隆鎮借渝北區發展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的機遇,辟出1萬畝農業生態園,培養種植大戶,引導農民走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同時,在與萬畝農業生態園僅相隔2公里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中,有意識地引進一批食品加工企業,讓加工企業以萬畝生態園這個原料供應基地為核心,形成“一馬拉車眾人推”的格局。
“一馬拉車眾人推”的格局,使興隆鎮的工業經濟迅速起飛。鎮政府花大力氣將原位于大竹林鎮的重慶仁壽有色金屬公司引進到鎮里落戶,該企業目前總投資6500萬元,第一期工程竣工后,年產值就將達到9.5億元,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將達到30億元。
仁壽有色金屬公司當之無愧地成為拉動興隆鎮工業經濟的一匹“大馬”。
仁壽公司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是鋁。圍繞仁壽公司這匹“大馬”,興隆鎮興起了一大群以鋁的鑄造、成品深加工為主業等生產廠家,在中小企業基地形成一條高效循環產業鏈。“鋁制模具廠緊鄰原料鋁生產廠家,原料鋁廠將高溫鋁水直接送往模具廠,由模具廠根據需要鑄模。這就省去了生產廠家將鋁水冷凝成胚,而鑄造廠家又要將鋁胚重新高溫溶化為鋁水的過程。”任山城告訴筆者,“目前已有一家產值近千萬元的鋁制品加工企業落戶金屬加工區,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鋁制品加工企業到基地落戶,最終形成以仁壽公司為龍頭的鋁制品工業產業鏈。”
在選料、分料階段,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力需要量巨大,這條產業鏈成為當地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全部投產后,僅仁壽有色金屬公司就能解決600名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實現農業人口的就地轉移。
古路模式:“龍頭一昂產業活”
古路鎮總共有15600人,非農業人口只有1030人,全鎮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2006年,古路鎮被納入渝北區八大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后,開始走上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城鄉產業統籌發展之路。
古路鎮把創業基地劃分成創意產業園、機械家具園、食品加工園、生態觀光園。在食品加工園內,鎮政府下大力氣引進了投資1000萬元以上、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渝北酒廠。2006年12月,渝北酒廠在古路鎮建成投產,預計今年將實現5000萬元產值。古路鎮鎮長李世瑜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酒廠的年產值,就相當于我們全鎮人辛苦一年的總和。”
為節約生產成本,就近獲取原材料,釀酒所需的優質高粱、玉米、小麥,有很大一部分都由當地農民提供。這種訂單式種植模式,有力地推進了當地糧食種植向規模化、機械化方向發展。
同在食品加工園的咯噠家禽養殖公司,投資500萬元,正在建設禽類食品加工廠。公司負責人說,這個禽類食品加工廠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很快將養殖大戶吸引到周圍,最終將形成一個龐大的養殖基地。而吸引這些養殖大戶的主要原因,就是禽類食品加工廠能夠解決銷售、運輸等問題。
有了龍頭公司的牽引,有了基地這塊優良“土壤”,古路鎮的農業產業正脫胎換骨,非農產業也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