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天,巴南區花溪鎮新福村農民楊昌村家的門被敲開了,來人是村委會副主任兼就業保障員楊榮平。一年前,楊昌村家一畝多土地被征用,得到2萬多補償金后,全家成了無土地、無工作的“農轉非”人員。楊昌村每天到街上閑逛,一逛就是一天。不是他不想工作,只是只有初中文化、一直務農的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專門收集農民求職意向的楊榮平就是為他工作的事來的:“鎮上舉辦車工培訓班,政府出錢免費培訓,你可以去試試。”免費?有這樣的好事情?楊昌村有些猶豫。“培訓是完全免費的,并且還要補助中午的伙食費和來往的車費,優秀學員還有獎勵。”楊榮平來不及喝口水,耐心地解釋,“你先去試試吧,又不花錢。”
就這樣,一直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楊昌村進了車工培訓班,順利畢業,拿到了國家頒發的初級車工職業資格證書,成了吉力藥業公司的車工。
花溪鎮擁有勞動力5.3萬人,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有2萬余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70%的農民失去了土地。扛慣了鋤頭的農民,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要讓農民失地不失業,政府就必須把農民就業的事情管起來。花溪鎮在2002年專門成立了就業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各村成立了就業培訓服務工作站,設立就業保障員。
失地農民要找到合適的工作,首先必須培訓,而培訓是要花錢的。為此,花溪鎮專門建立了兩項基金,即農轉非人員轉崗就業技能培訓專項基金和農村困難群體扶貧濟困基金。培訓專項基金是由鎮財政每年根據上一年戶口在村或者社區的農業和城鎮居民人口數,按農民每人20元、城鎮居民每人10元的基數設立的,其中一半作為轉崗培訓基金,另一半作為扶貧濟困基金。
培訓專項基金的設立,使城鄉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勞動技能培訓服務。3年多來,花溪鎮免費為3800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農轉非人員進行職業技術培訓,鎮財政投入130多萬元,指導就業4000人以上,并順利轉移8200名農村富余人員。
從每年的3月到10月,鎮上的轉崗就業培訓班就會把課堂設進轄區內的高級機械技工學校、道角職業學校、華新電腦培訓學校和巴南區雅新校服廠,對“農轉非”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下崗失業人員進行“訂單式”技術培訓。只要農民愿意,還可以數次參加政府的培訓。“在今年的培訓名單上,我已經是第三次看見穆禮霞的名字了。”鎮社保所所長鄧克喜說,“她是個失地農民,近幾年先后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家政、電腦、保安三次培訓。有技術在身,她的就業方向也多了。”
今年,隨著培訓人數的增加,鎮上改變了以往湊齊50人才開班的方式,進行小班式滾動培訓,力爭讓更多農民接受到培訓。
鐘川江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癥,2005年進入佳佳機械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工,做些打雜的活路。微薄的收入,生活有些艱難,可是因為自身的缺陷,當技術工人只能是空想。在新福村就業保障員楊榮平的幫助下,鐘川江參加了培訓,現在不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沖壓工,并且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他現在每月能拿到1400元左右的報酬。鐘川江感慨地說:“沒有鎮上的就業保障機制,我一個殘疾人,哪能找到這么好的工作!”
在對城鄉居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的同時,花溪鎮還特別注意開發就業崗位。以新屋村為例,因興建花溪特色工業園區,90%的農民土地被征用,園區里的90多家企業就成了農民衣食住行的依靠。根據企業的需要,村民通過培訓大量被輸送到企業。幾年來村里的300多村民都在廠里當過企業工人,有不少農民甚至成為了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
除了培訓勞動技能,花溪鎮還在每次培訓中專門開課講解法律知識,將每位培訓者的檔案永久保留,從離開培訓課堂時起,就對他們進行跟蹤服務。在農民工就業之初,就業中心的工作人員會每月打電話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就業狀況、就業環境,并及時給予指導,一旦出現農民工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設在鎮就業指導中心下的各村的就業保障辦公室會出面替農民維權。
而今的花溪農民,正在從整體上向技工蛻變。“我現在是藍領了,每個月工資有1000多元。”楊昌村對現在的工作非常滿意,“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去參加其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