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清晨,不到7點,白市驛鎮清河村駐村民警周才健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一個村民說:“周警官,我在前面店里買的自發粉有問題,你去管一下嘛!”
自從去年大年三十這天成為我市第一個駐村警務室的駐村民警以來,周才健不知多少次在睡夢中被這樣的敲門聲驚醒:兩口子吵架請警官評理,張家的狗咬了李家的小孩卻不愿意賠償,房屋拆遷糾紛……周才健儼然成了村里的半個調解員,但他高興地說:“防患于未然,消除治安隱患,我干得充實而滿足。”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而公共安全是公共服務之重。今年2月,九龍坡區在白市驛鎮的清河、九里、海龍、高田坎4個村建立駐村警務室,實行民警駐村,警力下沉,掌握農村社會治安的主動權,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2月17日,正值大年三十,白市驛鎮清河村的幾千村民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位長駐村里辦公的民警。以前,這樣的民警都叫做“片警”。“片警”都住在鎮上,每天要到鎮派出所點名報到,雖然管轄區域也包括農村,但真正要到村里去開展具體工作,用周才健的話說:“要架多大個勢(要下很大的決心)。”每次到村里,也多是檢查、指導工作,了解一下面上的情況,真正和農民面對面打交道的機會很少。
周警官到了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群眾。他用了一周的時間,四處走訪農民、拜訪轄區企業,發放警民聯系卡,讓群眾在第一時間就能找到他。“24小時都有民警在您身邊”的承諾,讓農民增加了安全感。
白市驛派出所取消了駐村民警每天到派出所報到的制度,讓駐村民警每天24小時都在村里值班,以方便群眾報警、求助。擔任駐村民警以來,周才健每天都要帶領協勤巡邏,接待群眾來信來訪,為群眾提供警務咨詢,通報轄區警情,開展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整天忙得腳不沾地,就連新婚妻子(也是民警)來探望他,也要幫他錄入有關的信息資料。
有了警務室,村里的治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清河村有幾個外來企業,以前經常被一些地痞流氓騷擾。經常有人找到企業負責人:“最近手頭缺錢,給點錢花。”不答應就損壞工廠設備,擾亂工廠生產秩序,讓工廠不勝其煩。駐村不久,周才健就接到工廠報警,他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我是駐村民警,長期住在村里!”從此,再也沒人到企業騷擾滋事了。
村民黃明英戶頭的一塊地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被集體分給了同組村民游剛。2003年,黃明英以土地證未過戶改名為由,認為被劃給游剛的土地仍應歸自己,雙方多次發生矛盾。今年4月,黃明英先后三次將游剛種植的玉米苗拔了,周才健接到報警后,對雙方進行了耐心勸解,使糾紛畫上了句號。
談起民警駐村的效果,周才健的頂頭上司,白市驛鎮派出所教導員羅偉深有感觸地說:“民警和群眾的距離拉近了,違法犯罪分子和群眾的距離拉遠了。”
事實的確如此。今年第一季度,設立警務室的4個村,刑事案件發案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農家門口有了警務室,我們的安全有了保障,農民發展生產、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更高了。”村干部告訴記者,村里有了警務室,不僅讓本地農民感到安全有了保障,而且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為村里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現在,周警官在田間地頭碰到的大都是笑臉,經常有農民邀請他:“老周,哪天到我屋頭來耍嘛,有件事想和你擺一下。”
在清河、九里、海龍、高田坎4個村建立駐村警務室取得明顯效果后,九龍坡區又相繼在石坂坡派出所管轄的天池村等村建立了駐村警務室,其中天池村駐村警務室雖然才開始運轉,但因為連續為村內企業和群眾解決了不少困難,一月之內收到兩封來自農民群眾的感謝信。
目前,全區已經有23個駐村警務室,為農民群眾提供及時周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