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五層樓的嶄新建筑矗立在綠色的農田中,紅墻白瓦的大樓前,“躺”著一塊操場,綠色的塑膠地面,高低杠、籃球架等一應俱全,孩子們在操場上快樂地嬉戲。在初夏陽光的照耀下,沙坪壩區回龍壩鎮三橋小學顯得特別漂亮。
就在兩年前,三橋小學還是一所校內建筑全部為D級危房的學校,教學樓修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座兩層磚房,教室門窗、課桌破爛不堪,更別提其他設施了。孩子們在教室里面上課,家長們的心都是懸起的,不少學生紛紛轉學,學校生源流失嚴重。
三橋小學在兩年內便煥然一新,得益于沙坪壩區推行的城鄉均衡教育政策。
沙坪壩區是一個基礎教育大區,東部城區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城市學校辦學條件較好,而在位于歌樂山以西的9個農村鄉鎮,中小學辦學條件、教育水平差距較大。
為了盤活全區城鄉教育發展“一盤棋”,2003年,沙坪壩區將西部農村9鎮中小學教育,統一由區級統籌管理。將以鎮為主管理的9所中學、41所小學(含村小),全部由區教委統一管理,從而結束了多年來基礎教育管理“一區兩制”的格局,在全市率先形成基礎教育以區為主、全區城鄉教育發展“一盤棋”的新格局。
在統籌城鄉、均衡教育這股春風的吹拂下,三橋小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盡情享受到了成長的快樂。2005年7月,區里投入352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全面啟動危改工程。去年9月,三橋小學的師生們高高興興地搬進窗明幾凈的校園,音樂室、實驗室、計算機室一應俱全。區里又追加投資150萬元,全面改造運動場、伙食團,實施環境綠化等,這些工程已全部完成。
農村學校的“硬件”改善后,為了幫助農村學校提升教育水平,全區在中小學之間實行教師順向流動制度、教師評聘高級職稱到邊遠或相對薄弱學校任教等制度。為了發揮名校的輻射作用,全區42所中小學互相結成對子,在師資、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幫扶。三橋小學和處于城區的楊公橋小學結成對子。2006年5月,兩所學校開展一課多研活動,即在研討活動中,同樣內容的課程,由兩所學校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教法,學生也采用不同的學法,從而比較教學效果,取長補短總結經驗。兩所學校的學生還經常互相參觀,一起舉行各種文娛活動。同時,三橋小學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引進區教師進修校和西南大學的老師,對本校教師進行傳幫帶,在校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已超過50%。
5月24日上午,記者在三橋小學采訪時,看到六年級一班的曾貞小朋友正隨著優美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歡快地起舞。
“搬進新教室,高興嗎?”記者問。
“當然高興了!”曾貞高興地說,“夏天沒蚊子,教室明亮了,有了高低杠、籃球場,學校更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