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的病情怎么樣了,我今天又把打工掙的300元錢打在你的銀行卡上了,你一定不要放棄治療。”邊讀大學邊打工的兒子在電話里的一番話,給了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絲安慰。
“你安心上學,我已經參加了新型城鄉合作醫療保險,能夠報銷一部分醫藥費。”回答的聲音不大,但很清晰。
電話那端的兒子,聽明白了母親的話。這一消息,讓才20歲的兒子長長緩過一口氣來。
這位年齡只有49歲的母親是一位農村婦女,名叫楊孝蘭,家住南岸區涂山鎮蓮花村花果一組125號,自2006年6月被確診患肺癌以來,巨額的醫療費用,讓本來就不太寬裕的家一下子陷入負債累累的境地。而今,新型城鄉合作醫療政策的推出,對楊孝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新型城鄉合作醫療政策的出臺,是城鄉困難群眾盼望多年的結果。
2004年,通過社會捐贈等方式,南岸區用籌措來的3000萬元建立了“三個一千萬”困難救助基金,即1000萬元的教育救助基金,1000萬元的醫療救助基金,1000萬元的生活困難特別救助基金,幫助解決貧困農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礎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問題。
有了這筆資金,農村衛生工作范圍有了新的拓展:每年對60歲以上的男性和55歲以上的女性進行免費體檢。
南山鎮石龍村的陳荷蓮,在家務農,從來沒有參加過體檢。在去年的體檢中,她被查出患有子宮內翻等癥。通過手術,她獲得了康復,每次回憶起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體檢,她都覺得真是萬幸。
然而,經過在全區范圍內進行摸底調查,南岸區發現城鎮低收入人群、下崗待業人員、農轉非人員和農民人數眾多,單靠“三個一千萬”困難救助基金,無疑是杯水車薪,尤其是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區委、區政府經過多次研究后,決定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城鄉一體化醫療救助試點。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今年5月11日,南岸區正式出臺《南岸區新型城鄉合作醫療實施辦法(試行)》。
這是一項彌合城鄉分割“生命線”的新政策。《辦法》規定,只要戶籍在南岸區的城市低收入群體、下崗待業人員、農轉非人員及農村居民,都可以自愿參加醫療保險。為了加大統籌城鄉醫療的力度,南岸區在區里統一設立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在各個鎮(街)設立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新型城鄉合作醫療基金采取財政補助、參合居民個人自愿繳費、集體扶持、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籌集,其中對農村居民進行特殊照顧。《辦法》規定,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的資金籌集標準是每人每年50元,其中城市低收入群體、下崗待業人員、農轉非人員及農村居民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10元,其余40元由市、區財政解決。《辦法》特別規定,城鎮、農村特別困難的居民(包括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和特困人群)個人繳費部分,由各鎮(街)或民政部門資助代交。參合人員在本轄區內定點鎮、村級醫療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每次就診的門診醫藥費用按30%的比例給予補償,每人每年累計門診補償封頂線為30元;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醫藥費用,每年最高可報銷1.5萬元。
“新政策消除了城鄉差別。”說起新《辦法》,迎龍鎮馬頸村村民李長海同楊孝蘭一樣興奮。除了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外,更讓他們感到溫暖的是,在醫療救助方面,他們覺得自己與城里人完全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