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書沒人管,老人生活沒人理,土地撂荒沒人種,這是外出務工農民最擔心的“三憂”。忠縣巧用“三制”解“三憂”,讓28萬農民工吃了定心丸。
兒童寄宿制——讓農民工放心
幾年前,忠縣在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時發現,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自私、自卑等心理問題。忠縣以調整學校布局為契機,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目前,全縣有寄宿制學校101所,能容納4.8萬名學生寄宿。
鏡頭一:免費熱線連親情。“爸爸媽媽放心,不要擔心我的學習,我在學校很好?!苯衲?月16日下午放學后,新生鎮中心小學校六年級1班的張姍,在學校的免費電話室給遠在貴陽打工的父母打電話。了解女兒的近況后,電話那一頭的父母很放心。每天下午放學后,免費電話室門前便排起一條長龍。
鏡頭二:咨詢室里除迷霧。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忠縣中學高二年級文科班的張明走進學校心理咨詢室?!拔覍W習一點也沒有興趣,我只想當老板……”來自農村的張明,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受父母的影響,張明立志要當一名老板,但他錯誤地認為當老板跟讀書沒有多大關系。知道原因后,心理教師李星給張明找了一本講述鄉鎮企業老板創業故事的書,并要求他給父親寫一封信,請父親給他講講自己的打工情況。經過3次咨詢和交流,尤其是父親告訴他因缺乏知識打工碰壁的親身經歷后,他逐漸端正了學習態度,立志要發奮讀書。
鏡頭三:代理家長的忙和樂?!白?,今天上午我陪你們打乒乓球去?!?月17日是星期六,忠州中學高一年級5班班主任趙建明招呼班上的楊紹春等幾個學生,“下午再到學校的網吧查資料?!敝苣┣∏∈勤w建明最繁忙的時候,他所任教的高一年級5班有32名農村留守學生。為讓留守學生享受到家的溫暖,學校要求所有教師主動與留守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擔任他們的“代理家長”。“雖然忙一點,但跟孩子們在一起,我感覺年輕多了。”趙建明樂呵呵地說。楊紹春在一旁說:“有老師陪我們,學校就是溫暖的家。”
老人委托贍養制——讓農民工安心
2006年1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走進忠縣政府信訪辦,要求解決兒子外出務工不回家盡孝的問題。
看似一件普通的家務事,卻折射出農民工大量外出后如何關懷農村空巢老人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忠縣經過試點,建起一套委托專業機構托管、委托社區結對救助、委托鄰居“以小幫老”三種養老模式。
鏡頭一:康樂院里樂安康。“你們在外面安心掙錢吧,我住在康樂院里,安逸得很?!?月18日,拔山鎮午陰村2組的李光淑入住村里的康樂院后,立即給兩個兒子打電話。今年60歲的李光淑,老伴去世得早,兩個兒子又在外務工。去年,李光淑因無人照料,大病一場。后來村里為空巢老人辦起康樂院,聽說每個月只需交210元錢即可入住,李光淑到康樂院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這里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不但每個季度要進行一次體檢,還可以和其他老人編織花籃等手工藝品,讓自己老有所為,于是便住進了康樂院。在李光淑的帶動下,2組的戴紹蘭、樂淑珍、李興珍等空巢老人紛紛入住康樂院,大家都表示:“住在這里,我們很快樂。”
鏡頭二:“愛心門鈴”解急難。1月28日上午,忠州鎮十字街社區74歲的空巢老人崔太勤突發疾病,她輕輕按了一下床頭的按鈕,樓下黨員劉炳芝家的鈴聲就響了。劉炳芝一聽鈴聲就知道崔婆婆的老毛病又犯了,趕緊上樓照顧她。在十字街社區,68位黨員與68位空巢老人結了對??粘怖先擞行枰獣r,只要輕輕按一下床頭的“愛心門鈴”,馬上就有黨員志愿者上門為他們排憂解難。
鏡頭三:“以小幫老”更和諧。3月20日早上,野鶴鎮愉幸村1組63歲的張術明老人按照慣例,為鄰居吳澤福夫婦挑回一擔水。自去年遭受旱災以來,張術明每天都要下到半公里路外的山溝里去挑水。“要不是她多年幫助和照顧,孩子們怎么能安心出去掙錢哦?”吳澤福已70多歲,一對兒女都在外地務工。幾年前,兒女一直不敢外出,擔心父母在家生病后無人照顧。一天,張術明和老伴主動找到他們,主動承擔起照顧兩個老人的生活起居?!澳銈兌及残某鋈赍X,兩個老的我們來照顧。”“你們年紀也不小了,怎么好麻煩你們???”“沒關系,我們老人在一起生活還習慣些。”張術明說服了吳澤福的兒女。此后,兩家老人經常在一起,其樂融融。
土地中介租賃制——讓農民工省心
一些農民舉家外出務工后,土地找不到人耕種,但同時,一些種植大戶因缺少土地而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在二者之間如何找到一個結合點?忠縣摸索出了土地流轉、集中租賃、退耕地集中轉包等辦法。截至去年底,全縣流轉土地19萬多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3.9%。
鏡頭一:馬召華的土地流轉記。“友誼村9組馬召華家有6畝土地和270棵柑橘樹,請有意者與租賃中心李宗仕聯系……”去年3月18日,一張貼在忠縣涂井鄉的土地租賃告示引起外地人申緒河的興趣。經過協商,申緒河以每畝每年270元租賃費,順利租下馬召華的土地和柑橘樹。馬召華和妻子一直在福建打工,全家土地和柑橘樹沒人管理,本想租賃出去,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2006年春節期間,馬召華回家,打聽到村里設立了土地中介租賃中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租賃中心報了名,沒想到土地和柑橘樹很快就租了出去。
鏡頭二:集中租賃的雙贏?!澳贻p人外出打工,土地荒起可惜了,我們老了又干不了,租給大地公司,很劃算!”今年3月4日,任家鎮中和村3組的村民彭正權領到租金后,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租出去的3畝土地可得租金,自己每年還可在這里打工掙到五六千元?!?004年,忠縣大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簽訂原料基地建設協議。握著訂單,大地公司選中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任家鎮中和村,以每畝地每年補償400公斤稻谷的方式,集中租賃了該村500畝土地。這樣一來,既解除了該村350多個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又讓一些留在本地的農民可以就地打工。
鏡頭三:退耕還林地的新出路。2002年,馬灌鎮鶴林村和雙基村實施退耕還林共計3027畝,其中定植桑樹2120畝。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退耕還林地無人管護,桑樹存活率極低。去年,經鎮、村、組干部和退耕農戶代表討論,退耕農戶將桑園地轉包給養蠶大戶向國勇等承包管理,承包期限為20年。在退耕還林期間,農戶享受國家退耕還林補助,到期后,養蠶大戶仍按國家退耕還林補助的標準,對農戶進行補償。土地問題解決后,兩村外出務工的農民達1018人,而養蠶大戶則將桑園管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