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重鋼中板廠軋了26年的鋼板,從中央電視臺的發射塔到我們身邊的鵝公巖大橋,都有我們親手軋的高質量鋼板。我的崗位很普通,但我的事業不平凡:小人物也要敢于扛大旗。
我的工作雖然以手工為主,卻對精確度要求高,鋼材再好,手工不合格,軋出來的產品都是廢品。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整天跟在師傅后面轉,大家都叫我“跟屁蟲”。我想,只要能把工作做好,“跟屁蟲”就“跟屁蟲”吧。我下班后,還要接著干,家里人都說我走火入魔。就是這樣,別人要三年的時間,我一年就進入生產崗位了。
公司組織我們到外地學習,每到一個地方,我就深入地學,直到師傅下班我才離開。通過學習,我知道今天的軋鋼業已不是傳統的工業,而是廣泛利用現代高科技的工業。一流的軋鋼工,就是既會設計、又會制作的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全國勞模表彰大會上,我有幸聆聽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這更加激發了我一個小人物敢于扛大旗的斗志。
風云變幻的鋼鐵市場,誰的技術高,誰才能在市場上多分一塊蛋糕。軋6毫米鋼板是全國中板行業的一道難題,軋成率不高。軋6毫米鋼板,對鋼坯的控制等多項技能有極高的要求,任何一道工序不慎,產品就會報廢。
共產黨員就是要啃硬骨頭。我主動請纓,頂著高溫,守在軋鋼場,對每一道工序進行認真觀察、分析。最后終于發現,書本介紹的理論知識,并不完全適合我們的操作,導致廢品多,軋成率低。我大膽打破書本理論,創造了全新的軋鋼方法。通過反復嘗試,軋成率終于明顯提高。
誰說發明創造是發明家的專利?我說,只要苦干實干,我們普通的軋鋼工一樣可以創造奇跡。
近年來,我先后創造多套操作方法,提高產品質量。我每創造一項方法,都毫無保留地傳送給同事。2003年4月,我所在的班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看著鋼板上的“中國名牌”標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重慶的工人有干勁,有智慧,有希望。
現在,重鋼正在進行環保搬遷。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個老重鋼人,我習慣了沖鋒,就不會后退,重慶工人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