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兒,媽媽看你來啦!”
“媽——”
2007年5月15日,細雨濛濛的江北區鐵山坪。在重慶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接見室里,一對久別的母子相擁而泣。
4年前,17歲的楊浩放蕩不羈,在一次群毆事件中致人死亡,被判勞動教養8年。楊浩的母親陳明英發誓不再理他。4年來,在南川工作的陳明英,從沒有踏入未管所半步。
“媽媽不要我了!”在未管所里,楊浩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他整天郁郁寡歡,從來不與監管民警和同監室的人交流。
2006年5月,同監室劉洋的爸媽來探監,給劉洋帶來了書本和生活用品。當天學習結束后,楊浩一路小跑奔回監室,將劉洋爸媽帶來的小食品統統倒進下水道。此情景剛巧被監管民警看到,民警及時進行了教育,才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后果。但是,這件事卻深深烙在了監管民警心里。
像楊浩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別現象。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勞教的方志紅,是一個孤兒。他進入未管所后,女朋友經常來探望他,鼓勵他早日回歸社會,他在勞動改造中一直很積極。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6年4月11日,他的女朋友不幸遭遇車禍去世。方志紅的精神徹底垮了,多次以頭撞墻,想結束生命。監管民警反復開導,總算打消了他輕生的念頭,但他從此精神極度抑郁。
像這樣的未成年犯還為數不少:馬澤華經常在監室里咆哮;白小芳經常依著監室門,目光呆滯地凝望天空;廖宇一貫不服管教……細心的監管民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孩子基本上都屬于單親家庭。因為缺乏親情,導致他們人格扭曲,走上歧途。進入未管所后,由于他們缺乏親情的滋潤,人際交往不暢,敵視他人的情緒十分嚴重,很不利于改造。
監管民警們試著以父母、兄長的身份去接近他們,希望和他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以滿足他們對親情的渴求。但由于民警們的特殊身份,不管多么努力,效果都不明顯。
靈感往往來自一瞬間。2006年9月,在所里舉行的一次教育工作會上,一位民警提出:可不可以給這些缺乏親情的孩子們征集“愛心家人”?這個富有創意的想法令大伙眼前一亮,都覺得可以一試。但另一個問題又出來了,這些孩子身上都有不少惡習,有人愿意接近他們嗎?說實話,教育科的民警心里沒有底。但有一線希望便不能放棄,于是,他們選擇了楊浩、方志紅、馬澤華等20名未成年犯,硬著頭皮把倡議書登在報紙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社會反響很大,應征者十分踴躍,民警們深受鼓舞。一對退休教師夫婦,兒女去了國外,他們想認一個“兒子”,共享家的溫暖;一位經常到重慶的生意人,愿意認下一個“兒子”或“女兒”,在旅途的奔波中,給自己一份親情;一個剛從未管所刑滿釋放的小伙子,愿意認下一個“小兄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幫助他改造……通過多方調查,民警們敲定了20名人選。2006年10月,20名“愛心家人”走進未管所,與高墻里的“親人”進行了第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在重慶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劉勝偉成了楊浩的“愛心家人”。通過幾次面對面接觸和多次書信交往,劉勝偉了解到楊浩抑郁的癥結所在——希望媽媽能夠原諒自己。楊浩的爸媽早在他12歲時就離了婚,爸爸早已不管他,他心中最重要的親人就是媽媽。劉勝偉鄭重地告訴楊浩:“其實,要媽媽原諒你并不難,媽媽其實是恨鐵不成鋼。只要你振作起來,好好表現,媽媽一定會接受你的。”
劉勝偉了解到楊浩非常喜歡樂器,便鼓勵他加入未管所的樂隊學習長笛。楊浩從識簡譜開始,一點一滴地學,遇到困難想放棄時,又是劉勝偉在一旁鼓勵他,使他堅持了下來。參加了所里幾次文藝表演后,楊浩的心情開朗起來,勞動改造的積極性格外高。
每次離開未管所,楊浩提及母親時的迷茫和失落的神情,總是讓劉勝偉有幾分不安,他反復思考,決定要幫助楊浩找回失去的母愛。他聯系上楊浩的媽媽陳明英,反復地給她做工作,陳明英心中的堅冰被融化了。5月15日,她來到未管所接見室,與孩子相擁而泣。
在這些“愛心家人”中,江北區某銀行職工金華很受未成年犯歡迎,很多孩子都喜歡給她寫信,在信中親切地稱呼她為“媽媽”。孩子過生日,她總要送上一塊小蛋糕。她每次到監所,都會帶上幾本《當代黨員》、《黨員文摘》等刊物,要求他們每天讀懂一篇文章。要是哪個完不成“作業”,下一次接見時,她一定會認真地檢查,耐心地指出缺點和優點,像一絲不茍的班主任老師。金華直接聯系的殷小濤,是長壽區人,父母都因車禍去世,與婆婆一起生活,沒有上過學。金華要求他每天認10個生字。現在,殷小濤已經能夠給“金媽媽”寫上一封完整的信了。
家住江北區觀音橋的曾美華老師,不但在未管所里關心自己認下的“兒子”,“兒子”出監后,她依然關心他。家住永川的汪明因犯搶奪罪被判勞動教養1年,于2006年11月25日離所。本來,“曾媽媽”與他相識也不過一個月,但出所時,“曾媽媽”還是為他買了一套嶄新的衣服,并將他送回老家,托付給他的姨媽。想不到,汪明卻不聽姨媽的話,又和社會上的朋友混在一起,天天去收“保護費”。姨媽拿他沒有辦法,打電話告訴了曾美華。曾美華心急如焚,當即趕到永川,費盡周折找回孩子。當看到“曾媽媽”時,汪明慚愧地低下了頭。“曾媽媽”語重心長地進行教育后,汪明表示再也不做傻事了,并跟著表哥到廣州去打工。今年春節,汪明還用自己掙來的工資,給“曾媽媽”買了一份禮物。
今年,監管民警們又啟動了第二批“愛心家人”活動。5月13日,20名熱心的“愛心家人”,在未管所領到燙金的聘書。曾美華老師對愛心幫教工作癡心不改,又加入了第二批“愛心家人”陣營。供職于某事業單位的付翔,本是一名義工,這次也攜一位同伴前來,希望把義工的社會援助行為拓展到監獄……
“每天,當我拆閱著那些信件,轉接著那些來電,閱讀著那些溫馨的短信,我感覺自己生活在一片愛的海洋中,我的心里每天都充滿著感動!”自從接手“愛心家人”活動的通聯工作,未管所教育科副科長陳薇對“愛心家人”活動感觸頗深。科長李勇更是躊躇滿志,他表示,“愛心家人”活動將長期舉辦下去。
這是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群體,這是一個極易被人誤解的群體。但是,在充滿人文關懷的未管所,當這些未成年犯有了“愛心家人”后,他們不再孤單。
5月15日那天,當媽媽離開的時候,楊浩吹起了長笛,一群未成年犯幸福地唱道:“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文中未成年犯的名字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