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重慶市委組織部開展了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專題調研。課題組跨越重慶、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和云南6個省市,走訪了重慶市14個區縣在外建立的28個流動黨員黨組織,召開座談會20次,直接與192名流動黨員談心交流。我作為課題組成員,全程參與了這次調研,對如何做好流動黨員管理工作,有這樣幾點思考——
>> 絕大多數流動黨員對黨組織是有感情的,愿意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渴望得到黨組織的關心幫扶
流動黨員是一個特定的黨員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工廠、工地從事體力勞動,工資收入普遍較低,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不足10%。由于長期離鄉在外,非??释M織的關心、幫助。一些流動黨員反映:“長期離開黨組織在外打工,就像離開爹娘的孩子。”為了參加座談,有的流動黨員一大早就出門,乘車幾個小時,令人感動。見到家鄉黨組織來人,有的黨員激動得熱淚盈眶,要求“娘家”人出面與流入地聯系,幫他們找個“婆家”。
>> “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管理”的原則,符合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實際
到2006年11月底,以我市各區縣為流出地的流動黨員近12萬名,其中,在市內流動和流出市外的大體各占一半。盡管各區縣對流動黨員管理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方式在外建立流動黨組織,但由于流動黨員流動性大和高度分散的特點,流動黨組織接收管理流動黨員的數量仍然非常有限。全市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所管理的流動黨員,尚不足總數的10%,絕大多數流動黨員,仍然是納入流入地街道、社區和“兩新”組織的黨組織進行管理。所以,在流動黨員管理中,流出地在外出流動黨員比較集中的地方組建流動黨組織,只是一種階段性、過渡性的舉措,流出地黨組織應主動加強與流入地的銜接,待條件成熟時,移交流入地管理。
>> 加快流動黨員信息庫建設步伐,加強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的信息交流,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
底數不清,信息不暢,是制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流動黨員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群體,不能沿用一年一統的傳統統計方式,必須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定期更新。
為了有效教育管理流動黨員,必須加強流出地與流入地黨組織之間的溝通銜接,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及時交換流動黨員信息。廣東東莞市萬江區建立了黨員服務中心,吸引了39名重慶籍黨員到該社區報到??梢姡恍┙洕l達地區作為流入地,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事實上也頗為重視。之所以會出現掛空和脫節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溝通不夠,信息不暢,對流動黨員信息的掌握不對稱。
>> 落實經費保障,強化幫扶服務,調動有關各方的工作積極性
一方面,要調動黨組織接收和管理流動黨員的工作積極性,需要有經費保障。在這方面,廣東東莞的做法值得借鑒。東莞市對1600個基層黨組織所管理25000名流動黨員,按每個支部書記每月補貼250元的標準,由財政向基層黨組織撥付工作經費。從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出發,對流動黨員的管理經費,可以考慮采取“上級買單”原則,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的“上級”來支付經費。比如,重慶市內甲縣的黨員流動到乙區務工,乙區作為流入地,管理流動黨員的工作經費,可由市級財政和黨費給予適當補貼;而對跨省流動的黨員,則應建議由中央在統計匯總的基礎上,對流入地黨組織給予適當的經費補貼。
另一方面,要使流動黨員主動亮出身份,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需要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黨組織只有切實加強幫扶服務,才能使黨員真正感受到組織的關心和溫暖。要依托區縣黨員服務中心、鄉鎮(街道)黨員服務站和村(社區)黨員服務點,建立完善流動黨員服務體系,在調解糾紛、法律援助、引導創業、子女入學以及辦理身份證、暫住證等方面,給予流動黨員方便和幫助。在黨員遇到工傷事故、欠薪、黑惡勢力騷擾等情況時,通過合法渠道幫助他們維護權益。針對流出黨員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留守兒童、父母老弱等情況,流出地鄉鎮(街道)黨組織、村級黨組織應將其納入工作視野,通過上門慰問、組織助耕助收隊等形式,幫助流動黨員解決實際困難。
(作者系重慶市委組織部組織三處處長)